2022-07-22 07:39:2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点“外卖”青年 爱上“煎炒烹炸”

随着我市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很多市民减少了外出聚餐,居家就餐的机会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对市民生活能力的考验。

于是朋友圈里,煲的粥稀得像古装电视剧里的“赈灾粮”,蒸的馒头成了美颜相机都“抢救”不了的“板儿砖”,作为“做饭启蒙”的方便面,被吐槽“连吃三天真想吐”——不论是叱咤职场的高能人士,还是读书万卷的高知人才,烹饪这一基本生活技能,却成了不少人知识的盲区。

“以前我基本没踏进过厨房,更没尝试过自己做饭。但现在,我已经会做十几道家常菜,连面点主食也不在话下。这么巨大的改变,都源于居家生活。”今年25岁的市民李先生刚刚进入职场,居家期间,一个人生活的他欣喜地见证了自己对烹饪从“一窍不通”到“样样精通”的成长。

疫情防控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了烹饪技能的重要性。会做饭,成了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李先生告诉记者,父母不在身边,以前每顿饭不是下馆子就是叫外卖,不健康的饮食和饮食习惯让他胖了将近50斤。“不会做饭,我饿了就吃从超市囤积的方便食品,可总这样下去不行啊!”在李先生看来,职场上所有的工作他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好,但面对生活,他承认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白”。随着居家时间拉长,工作与生活都处在同一空间,李先生逐渐意识到学习照顾自己的重要性。他开始买菜,从网上找菜谱、学习做简单的家常菜,并实现了低盐低油的健康饮食、规律饮食。两个月的时间,李先生不仅掌握了家常菜的做法,还惊奇地发现自己减重32斤。

近日,记者对我市年轻人烹饪技能进行了随机调查。受访的10名青年中,有8人表示自己不会烹饪,除了在家吃父母做的饭,就是吃外卖,并表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直到居家防控来临,才让他们意识到烹饪能力的重要性。

秀色可餐的西兰花炒虾仁、鲜香味美的炖肘子、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以及奶香扑鼻的小甜点——市民贾女士的朋友圈简直就是“居家烹饪”界的一股清流,大量她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照片让人垂涎。

图为正在做晚餐的贾女士。 记者 徐慧 摄

据了解,新婚燕尔的她原本不会烹饪,居家后便决心学厨:“我觉得独立是幸福的基础,而会做饭是独立的基础。”此后,分不清生抽和老抽的贾女士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走进菜市场她发现,以往大爷大妈们常常出入的场所,如今也迎来了大批年轻的消费群体。

菜是买回来了,不会做怎么办?“现在是网络时代,可以从手机里搜菜谱,看短视频教程照葫芦画瓢,难不倒我!”信心满满的贾女士开启了烹饪技能的实践之旅。她告诉记者,居家期间,她已经做了170多顿饭,每次都会给自己的“得意之作”拍照。细心的贾女士还将这些美食照片打印出来,给每道菜起了名字,并制作成了菜谱,以便随时参考。

图为贾女士的自制菜谱。记者 徐慧 摄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学习烹饪并非成年人的专利。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们走进厨房,学到的不仅仅是厨艺,其收获远远大于一道菜、一碗饭。

今年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孩依依在妈妈的指导下,简单的家常菜已是熟能生巧,并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烹饪技巧,如土豆丝在炒之前要先过一遍水,洗掉表面的淀粉,炒的时候就不会粘锅了。依依的母亲赵女士告诉记者,居家期间孩子一直在线上学习,时间上较为灵活,学校支持学生多元化发展,课余时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我看到新闻说上海刚封城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在社区群里面说自己不会做饭,问有没有好心的邻居能多做一点饭给她,她可以付费。我深深感觉到,让孩子从小学习做饭,学会照顾自己,简直太重要了!”赵女士认为,做饭不仅是让孩子吃饱不饿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来锻炼孩子的统筹能力、规划能力和整理能力,真正意义上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

图为学习烹饪的依依 。记者 庄子 摄

图为依依独立完成的“红烧茄子。”    记者 庄子 摄

“孩子天性就是爱玩,其实家长完全可以把做饭游戏化、寓教于乐,孩子会兴致勃勃地学习实践。”从择菜、洗菜、配菜,到切菜、炒菜事无巨细,赵女士手把手地教,孩子掌握得非常快。

“有一次我患上了重感冒,睡了整整一下午,醒来已是傍晚6点半了。”赵女士说,尽管身体抱恙,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去厨房给孩子做晚饭。然而走过去一看,迎接她的是一张可爱的笑脸和飘香的饭菜!女儿的成长让赵女士感动得红了眼眶。

今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记者看到,劳动课程内容中,烹饪、整理收纳在列。

居家学习,劳动相伴。今年以来,路北区兴盛丽景小学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吹响劳动教育号角,持续开展“五育空中课堂”活动,其“神奇的面粉”“舌尖上的美味”“居家厨艺大比拼”等系列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对各种食材进行详细科普,还展示了学生的烹饪技能,让他们在理论中学知识,在实践中长技能。

在“居家厨艺大比拼”活动中,该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不同内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择菜、洗菜。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学会切菜、做凉拌菜、拼盘。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做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

“取一个饺子皮放上肉馅,将中间捏紧。左右手两个虎口处卡住饺子两端,大拇指用力捏紧饺子边,一下就能捏出个圆肚子啦。”“‘百褶裙’饺子可以说是褶子饺的升级版,在包进馅料之前,先将三分之二个饺子皮捏出一些褶皱,然后塞入馅料,对折捏紧就成了。”在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大作”,讲解饺子的制作过程。成品饺子有模有样,包得十分精致,一点儿都不比家长做的差。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才智,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更体会到了家长的不易。

“前两天,孙女在超市发视频向我求助分辨蔬菜。因为小葱和蒜苗被摆放在一起,她就认不出来了。”年近八旬的王奶奶啼笑皆非地对记者说。谈到不同时期“做饭”的含义,王奶奶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家家户户都种地、养猪,那才叫自己做饭吃。后来人们直接买粮食、买肉、买菜来做饭,也叫自己做饭吃。现在条件好了,超市有现成的调料包、食材半成品,年轻人只是开火热一下,这也算做饭吗?“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因为强调学习而忽略家务劳动,一定要把生存技能教给孩子,这样他才能获得恒久的幸福感。”王奶奶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