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8 06:39:1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唐山历史文化名人丨​杨十三:投笔从戎 效命疆场

杨十三(1889—1939),原名杨彦伦,曾改名杨裕民,字灿如,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1889年出生在今迁安市杨团堡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后考入天津工艺学堂附中(后并入南开中学)读书,这期间,他参加了周恩来组织的“觉悟社”。五四运动中,杨十三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杨十三声援在喜峰口一线抗日的中国军队,积极呼吁“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在北平养病的杨十三立即回津,喟然自勉曰:“我以孱弱之躯,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也。”并动员老同事、同学、朋友共同参加抗日。

1938年,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冀东举行抗日大暴动,杨十三毅然投笔从戎,投入到中共领导的起义暴动中,任洪麟阁部政治部主任。10月,暴动受挫,抗联部队奉命西进到平西整训,途中遭到敌重兵袭击,洪麟阁壮烈牺牲,杨十三的胃病复发,决定暂回天津养病,病情好转后又辗转到平西参加整训学习。朱德总司令了解到情况后,电召他去八路军总部,杨十三来到太行山黎城八路军总部。总部为杨十三开了欢迎会,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接见了杨十三,对他的义举和冀东的工农武装暴动都给予很高的评价。1939年6月2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题为《欢迎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杨老先生》的社论,对杨十三投笔从戎、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寇浴血奋战给予高度评价。之后杨十三奉命留在总部。

1939年夏,日军向我八路军总部大举进攻,杨十三跟随总部转移。途中他的胃病再次复发,只好躺在担架上,由于长时间的风餐露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医疗,又时逢盛夏酷暑、淫雨连绵,他的病情日益恶化。后因感冒而转心脏麻痹病,处于昏迷状态。7月21日下午6时,杨十三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黎城县上遥镇附近,与前来“扫荡”的敌寇遭遇。在激烈的战斗中,处于重病垂危的杨十三在担架上经不起激烈的颠簸和摇摆,心脏停止了跳动,为抗日救亡战斗到最后一息,终年50岁。他在临终前,还反复嘱咐部下:“你们要紧紧地跟共产党走!抗日的意志不能消沉……”

八路军总部为了表彰杨十三对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贞不渝的高贵品德,在襄垣县土河村召开了追悼大会,由朱总司令主持,彭副总司令致悼词。

毛泽东主席送了挽联,联曰: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朱总司令也送了挽辞: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抗战胜利后,河北工学院师生为了纪念杨十三,成立了“十三图书馆”。全国解放后,杨十三遗骨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唐山历史学会王振良搜集整理)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