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记者 付卫峥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赵雅静 通讯员 张旭 李红艳)盛夏时节,山乡村路满目葱茏,柳暗花明。我们一行穿村过岭,来到青山环抱的千年古镇遵化市铁厂镇,探寻当地一项流传已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传统音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遵化铁厂飞钹。据说,它雷鸣般的强音,方圆几里都能听得到,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
在该镇铁厂村有百年历史的舞台上,项目传承人、铁厂村支书张万铎和师兄李春明带领村民打起飞钹,让我们近距离领略了这项民间艺术令人震撼的魅力。
声起
张万铎为小学生讲授铁厂飞钹的历史传承。 记者 闫军 摄
亲自听到看到才更能体会,铁厂飞钹的表演充满力量、振奋人心。
台上,领演的李春明扬起手中飞钹,凭一个眼神,指挥演奏同时开始,无形的力量被汇聚成节奏鲜明的金属打击音,铿锵有力,气势如雷。一套曲谱大约两分多钟,演奏完毕,台上的人红光满面,台下的我们热血沸腾。
“我们演奏时的主奏乐器是十几副大钹,除此之外,还有鼓、铙、镲等作为辅助乐器配合钹演奏。在演奏时,除了打击复杂的节奏外,还要表演出上下翻飞的动作,所以被称为‘铁厂飞钹’。”张万铎拿起一副1公斤重的铜钹,为我们展示介绍。“每次演出至少得七八个人,多的时候三五十人。人少打出的音调就不好听了。”
钹,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它看起来像一顶铜制的帽子,为圆形,中心隆起,正中有孔,系着皮绳、绸或布条,以便表演者双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后振动发音,声音洪亮、浑厚,似雷霆之音。借其声威,在古代神怪小说里,钹变成了威力无穷的法宝,在《西游记》中,小雷音寺的妖怪就是用它困住了齐天大圣孙悟空。
据介绍,在冀东一般的民间鼓乐合奏中,有1面大鼓的打击乐队里,同样音色大钹最多只用2副,以求音量平衡。但在铁厂飞钹中,大钹作为主奏乐器用到6到16副,阵容更为强大,并且能突出主奏的复杂节奏变化,也能较好地完成乐曲的强弱处理,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张万铎说,他们打过最重的大钹一副重约2公斤,演出时需要技巧更需要体力。“大钹打出来的声音浑厚响亮,一听就知道是我们铁厂飞钹。”
关于铁厂飞钹的起源,一种说法它是在明朝由南方道士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入铁厂镇。而张万铎对此并不认同,他支持另一种更为古老的传说。
“传说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在遵化铁厂避难、养兵,后来还葬于此地。‘飞钹’是燕昭王用来在战场上鼓舞士兵冲锋陷阵的主要乐器之一。”张万铎说。关于此说法的佐证之一,战国时的燕昭王墓就在铁厂村西山(古称无终山)上,附近有无终子洞为证,在《遵化通志》等史料上有相关记载。铁厂村除了铁厂飞钹,还有另一个市级非遗项目遵化铁厂双龙。据记载,铁厂双龙是为纪念无终国国王无终子和燕国国王燕昭王,根据古代军事阵法编创的民俗花会项目,而飞钹本身在古时也是一种军乐器。铁厂双龙往往是合着飞钹的节奏韵律而表演的。
“近年来,我们查阅过许多资料,一直在不断深入挖掘、搜集整理铁厂飞钹相关史料,尽力让家乡的非遗文化更完善、更翔实,以达到更好的传承。”张万铎说。
势劲
张万铎和师兄李春明带领村民表演飞钹。记者 闫军 摄
铁厂飞钹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当地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说在清代晚期时,铁厂飞钹的演出最为兴盛,每逢丰收、庙会、过节人们都要表演飞钹。
今年60岁的张万铎,从小就爱看飞钹表演。“铁厂飞钹是庙会上名副其实的主角,演出场面热烈火爆,观众都追着看。”他说,“听村里老人讲,早年间景忠山办庙会,铁厂飞钹不到,山门不开。飞钹打响了,山门才大开,庙会开始。”
飞钹可以站在舞台或原地演奏,也可以走街串村表演。逢年过节演出时,家家户户都争着摆出茶果盘,吸引飞钹表演队伍到自家门前打上一段,不仅主人面上有光,也预示为家人带来喜庆吉祥。
张万铎13岁时跟着村里老艺人张连会学习飞钹技艺,至今仍坚持演出。他曾率队亮相在唐山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城运会开幕式,在遵化撤县建市、丰润撤县建区的盛大庆祝活动中,走在巡游队伍最前列。每年他带队去各地展演,大力传播铁厂飞钹文化,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非遗”记忆。
韵长
张万铎和村民一起排练飞钹。记者 闫军 摄
铁厂飞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基本为当地所特有。它的传承只靠口传心授。根据曲意情绪的不同,所表演的动作也不相同,在大钹上下翻飞的演奏中,有鼓舞将士冲锋陷阵的激昂之调,也有五谷丰登的喜悦之情。它将力与美有机结合,是一门独具风采的群体艺术,体现出了完美的协作精神。
张万铎说,学习飞钹必须多加练习,熟能生巧。最难的是要和其他表演者的演奏融为一体,打出整齐的音调来。“我们在演奏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是虚中带实,实中带虚,击打时可以停,可以让,但是不能抢拍,避免一个人出错,打乱整体节奏。”
张万铎表示,铁厂飞钹是冀东乐、舞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其加以保护不仅有助于了解研究我国民间鼓乐的形成和发展,对深入研究地方民族文化、民间习俗也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近年来,他和许多飞钹表演艺人正在着力培养传承人,组建年轻化的飞钹表演队伍,以全面促进遵化铁厂飞钹这项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由铁厂镇政府组织的“飞钹”进校园活动已开展多年,张万铎等人经常为师生表演、传授飞钹技艺。据该镇中心小学校长鲁爱民介绍,该校已将铁厂飞钹作为校本课程,着力打造成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
“小学生的体力还达不到表演的要求,但他们可以学习掌握基本动作,将来就可以上场表演。”张万铎说,“铁厂飞钹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文化形式。看到现在有很多孩子喜欢它,我感到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