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接送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市民到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祭奠,将电动自行车上牌照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在高等院校的唐山市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开展“志愿者全员培训计划”……在唐山市,一抹抹鲜艳的“志愿红”频频闪现。
唐山,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唐山人民从大地震后接受“八方支援”,到感恩回馈打造“大爱唐山”品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已融入英雄城市的血脉,凝结成“留住雷锋精神”的城市品牌。
完善体系 志愿服务制度化
7月17日,在唐山市2022年度“文明标兵”首期发布仪式上,因为勇救落水儿童而获评“周文明标兵”的张慧志谈及自己的经历却轻描淡写,“谁见到都会去帮忙,其实当时大家都想救人,只是因为我会游泳,又就近找到了救生圈,所以跑在了最前头。”
在唐山,像张慧志这样的榜样时时涌现。这样的评选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进行,目的就是让这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凡人善举产生带动力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唐山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城市。历经大地震劫难的唐山人更加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分量,心手相牵、守望相助早已成为他们最朴素的情感愿望。很多接受过无私援助的唐山人,终其半生也未能找到恩人,便把关爱他人、投身公益化为报恩的方式。
在感恩情感的基础上,唐山市以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为目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要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唐山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志愿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唐山市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立法,推动了全市志愿服务迈入法治化轨道。
此外,唐山市还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在市、县两级分别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统筹谋划工作,为志愿服务高效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服务体系,唐山市在河北省内率先成立市、县两级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之家),同时在全市公共场所、社区、窗口单位、景区景点等建起标准统一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3856个,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平台。
有了体制机制的保障,唐山市已成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5502个,实名注册志愿者147.37万人,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6854个。在市民坚持数十年的日行小善之中,凤凰城已是大爱之城。
留住雷锋 奉献爱心常态化
时值暑期,有着“百姓雷锋”称号的段思序在他建立的雷锋纪念馆,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再次讲起了雷锋的故事。作为一个有着4000多件藏品远近闻名的“雷锋收藏迷”,他一心笃守信念:传承雷锋精神50年劲儿不松。即便至今,他在向红十字会捐款时,也时常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雷锋。
奉献爱心贵在持久。“谁说雷锋没户口,唐山雷锋月月有!”从这句在唐山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不难窥见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常态化。
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唐山市在学雷锋纪念日、传统节日、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了“雷锋在身边·志愿我当先”“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暖冬行动·助力精准脱贫”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在重要活动中配合组织志愿服务,累计提供志愿服务60万余个小时,营造出“我为唐山做贡献”的浓厚氛围。
除了为唐山发展大局做贡献,志愿者们更为基层治理添砖加瓦。他们“散作满天星”,成为城市中每个微小网格的“标配”。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是党给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也要回报社会。”在今年春天唐山市本土疫情发生之初,市红十字慈瑞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韩亚文就第一时间来到社区报到,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像韩亚文这样的志愿者们就像“毛细血管”一样,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
“双报到”为密切党员和社区居民联系提供了长效机制。这些在社区报到的网格志愿者们除了疫情防控,还常态化参与平安义巡、环境整治、帮扶困难群体等活动,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据统计,自唐山市2019年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活动以来,已有8万余名党员参与到社区的建设管理中,发挥党员志愿者先锋作用,利用自身岗位、特长优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与时俱进 技术理念创新化
有困难需要个性化帮助时,丰润区市民李晓娟习惯于从“丰润文明实践”微信公众号“下单”,类似于“点外卖”,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收到订单后,会及时派单给下属志愿服务队。服务队将制定服务方案送上门后,她再对满意度进行打分。李晓娟本人既是受助者,也是志愿者,享受着其中快乐。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推广,唐山市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方式。例如,丰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了电视端、PC端、微信端、小程序端、中心数据端等,各种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办理的情况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随时接受民众监督。
在唐山市,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点共有126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队伍294支。唐山市创新建立了文明实践云平台,由群众在云平台点单,实践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四单”运行机制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在唐山新兴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也呈现出互联网的新思维模式。
7月15日,又值路北区大里街道幸福花园社区每月一次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兑换日”,志愿者徐丽丽翻开手中的“社区志愿者奉献记录手册”,里面记录着她参加志愿活动的日期、内容、评价积分等详细信息,“我们志愿者可以用积分兑换法律咨询、医疗体检、上门家政等服务,或者香皂、口罩等小礼品,感到付出获得了肯定,干起来更有劲头啦!”
创造性地将过去单方面强调志愿者的付出与奉献,转变为正向激励,让幸福花园社区“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氛围日渐浓厚。“‘时间银行’这一新颖的概念,尤其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加入,也为他们预存了未来的养老服务。”徐丽丽说,“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循环志愿服务理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
居民发挥各自专长,参与社区治理各显其能,有效保障了志愿活动的持续性。据了解,幸福花园社区下一步将继续丰富志愿服务合作单位,并探索允许志愿者将服务时间赠送给需要帮助的亲友,以便让更多人受益。 记者 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