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主动为我们完成了各种手续的跑办,安排专人帮我们接送人员、录入手续、签字、盖章、扫描各种文本、签订各种合同,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落户在玉田经济开发区的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立民,谈起工作人员的服务赞不绝口。
记者日前来到玉田经济开发区及所属兴邦、沣田宝等企业,深深感受了开发区一班人干事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该开发区正在努力把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成“隐形冠军企业”,努力推动这些企业在市场占有率、科技研发、出口创汇等方面居于华北地区、甚至全国领先地位。
入园企业做到“拿地即开工”
2016年8月,玉田经济开发区成立,下辖四个产业园和六个委托管理区域,总体规划面积49.928平方公里。目前,该开发区共有企业443家,其中规上企业1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5家。
近年来,玉田经济开发区依托地处京津唐“金三角”中心地带及科技、人才、路网等优势,努力抢抓发展机遇,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绿色建材及装配式住宅、城市矿产、钢铁深加工四大产业为龙头支撑,以智能印机和节水管材两大产业为特色亮点的产业体系。尤其是项目审批改革实施以来,该县抓早动快、狠抓落实,使进入园区的企业真正做到了“拿地即开工”。
该开发区建设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26个项目纳入“拿地即开工”审批程序。过去,一些企业从签订协议、拿地到开工,至少要两个月,而现在两个星期内即可办完所有手续。该县持续发力,狠抓项目签约率、开工率,引进了一批能落地、能见效的优质项目,为落实“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工作积累了坚实的项目基础。
建立“拿地即开工”项目动态储备库,逐项目发放审批改革“明白纸”、制定“审批流程图”,各责任部门安排一名副科级干部全程跟踪指导、帮扶代办,落实“周调度”制度,逐项目分析研究、督导调度,第一时间破解瓶颈问题,大大缩短了项目从洽谈到建设的周期时限。
兴邦管道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走进唐山兴邦管道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展馆,仿佛进入了小型博物馆,各种管道模型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是全国第一,拥有省级科研平台5个,外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
该公司始建于1995年1月,总占地350亩,注册资金1.9亿元,是工信部首批工业产品绿色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目前,公司产品已形成预制直埋保温管道、防腐管道、高温蒸汽管道等6大系列12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超过3000公里,广泛应用于中国国电集团、华电集团、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冷热点联产项目和石油化工项目,并远销俄罗斯、蒙古国、印度等国家。2021年,实现产值10.7亿元,纳税5006万元。
近年来,公司致力于技术研发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12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8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已取得国家专利116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参与起草制定新国家、行业标准33部,拥有河北省科技成果3项、河北省名牌产品1项、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3项、中国驰名商标产品2项,特别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的首台智能管网光纤泄漏检测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该公司先后被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技术改造先进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被评为河北省唯一的保温管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沣田宝已申报国内外各种专利40多项
在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品尝了农业园内生长的苹果、葡萄等水果,这些水果均施用自家生产的肥料,真正是“小时候的味道”。
该公司的展厅里,放置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份盐碱地土样,以及适合各种作物、改良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有机肥。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黄立民介绍,他们生产的产品,可以在3年时间内,让板结的土壤重新变回松软的状态;施用该公司肥料的油桃糖度达到十五六度,比普通肥料高出一个糖度左右;“稀土螯合”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增产16%以上;目前,他们与中国农大、天津大学、河北农大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
该公司生产的复合肥含有镁、钼、钙等17种大中微量元素,玉田县种植的土豆施用后,可以使果实膨大、品相好,每亩增产500多公斤;赤峰市的土豆施用该公司的复合肥后不仅增产,还改变了土壤结构。在遵化市的“苹果大王”评比中,施用该公司复合肥的品种常年蝉联冠军;施用该公司复合肥的“五常大米”抗倒伏、产量高、口感好。
该公司还承接了玉田县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治理项目,为该县750个村庄的厕所进行清洁处理,再将改造后的肥料“掏宝还田”。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发酵菌和除臭菌,将液体处理成有多酶营养液,固体处理成有机肥,真正达到了无害化处理的标准。发酵完毕后,将固体、液体有机肥料回施到农田,有效解决了土壤板结、有机质低、产量低等难题。此举,不仅解决了玉田县农村人居粪污环境问题,还提高了土地的活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企业是从水泥企业转型而来,已发展成下辖3个子公司、4个粪污处理站、1600亩种养殖结合的蛋白桑基地及年产能达95万吨的大型企业。目前,公司已申报国内外各种专利40多项,形成稀土螯合、高嗜热菌、土壤改良三大技术50余个产品,涵盖有机、无机,固体、液体,生物有机肥,复混肥、水溶肥,底肥、追肥,单元素与多元素,提质增效、土壤改良、修复盐碱地等多个品系。真正实现了“把绿色、肥沃、健康撒遍中国大地,成就员工、造福客户、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景。
记者 杨文进 通讯员 国军 王娟 李洋 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