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6 08:07:3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遵化样板”

□ 记者 刘珲 通讯员 周宏武 张旭

清凉避暑、休闲采摘、团建研学、户外露营、康养度假……在乡村振兴的持续推动下,遵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农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

山里各庄露营基地夜景。张旭 摄

山里各庄:编织五彩田园梦

清晨,穿梭于稻田乡野间,与自然为伴;白天,借住一家主题民宿,品茗赏花;晚上,走进夕阳谷露营地,在星空下快乐起舞。山居,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存在,而在山里各庄,可以实现你的田园梦。

山里各庄村是遵化市团瓢庄乡第一大村,全村814户、近3000口人,耕地面积3700亩。从前,老百姓一直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改变,从2012年开始。农旅融合让村庄变成了景区,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10年时间,美丽乡村的画卷在山里各庄不断铺展。

金秋时节,来到山里各庄的“稻梦空间”,乘坐观光小火车穿梭于田园之间,与稻田近距离接触,细嗅稻花清香;登上观光塔,看大片颜色各异的水稻组成的稻田画蔚为壮观。“这真是把稻子种出花儿来了!”游客们纷纷赞叹,打卡留念。千亩稻田画,是农田,也是景观。山里各庄人以田为纸,以稻为笔,在田间绘制出丰富多彩的稻田画,艺术之美和丰收的喜悦浸染着每一位游客。

美景背后的艰辛,只有山里各庄人自己清楚。1000多亩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和种植,需要250多户村民将自家祖祖辈辈种植的土地统一租出去,打破之前家家户户土地的边界,差一户都不行。对于视土地为生命的庄户人家来说,这需要极大的魄力,而山里各庄人做到了。

美景带来的改变,也只有山里各庄人最清楚。熟悉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村民们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住进景区里:“以前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生活没滋味儿,现在可不一样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从前,山里各庄村曾一度是遵化“倒数第一”村,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如何改变落后面貌,让村民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让美丽乡村构建可持续发展,成了该村“两委”必须攻坚的课题。结合自身土地、区位、种植和人力资源优势,山里各庄村制定了“村企共建、产业富民”的思路,充分融合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滑雪场、农家院、精品民宿、农业采摘园、大型会议中心、拓展训练营、乡土作坊主题美食街……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新景观陆续建设完工,山里各庄不仅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落,更成了遵化市吸引京津冀游客的“金字招牌”。

乡村游通常会出现“潮汐”现象,但在山里各庄却不存在。这里一年四季游客不断,不仅有冬季的有机草莓和秋天的富士苹果采摘,还有定位于城市人群的“庄园”“酒庄”消费;无论是民宿、集装箱别墅,还是葡萄庄园、葡萄酒窖、滑雪场、儿童游乐场等,都定位于高标准高质量,成了京津冀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线路。

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人均收入从之前的3000元增长到如今的近3万元。景区工作人员白静铎说:“景区开业之后,我和我们邻村很多小姐妹一起来这里上班,不仅离家近,每月还有几千块的收入,我们都很开心!”

在农旅融合的探索实践之路上,山里各庄不断加快脚步。去年,又与唐山文旅集团合作,以打造乡村振兴“燕赵样板”为标准,启动了山里各庄乡愁记忆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4000亩,计划投资约15亿元,逐步形成以田园风光体验为主题的集旅游、美食、商业、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同时,以项目为依托,采取边建设边开放的模式,聘请专业策划团队,挖掘田园旅游文化延伸产业链条,先后举办了稻田音乐节、山庄美食节、汉服节、冰雪节等大型文旅活动。

如今的山里各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旗帜,辐射和带动作用已然彰显,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老年型友好社区”“河北省美丽乡村”“河北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看,这些正在建设的就是乡愁作坊街区,以‘前店后厂’的模式保护弘扬传统技艺,带动农民创业增收;这是我们民宿艺术街区的效果图,已经完成了设计;我们计划建设康养小镇,还会有老年大学呢……我们村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亲历家乡巨变的村民们自豪地憧憬着美丽乡村的未来!

沙石峪:“一红一绿”分外香

“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公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沙石峪村的孩子们在歌谣里唱道。

沙石峪村的葡萄园。高向南 摄

“我们小时候也唱这首歌。”今年62岁的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介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沙石峪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之称。20世纪60年代,村民战天斗地,用大锤砸、用尖镐凿、用双手挖,硬是把满地青石板揭去一层,从山外用肩挑土把万亩荒山变成良田。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来到沙石峪视察,赞誉沙石峪人为‘当代活愚公’。从此‘愚公精神’也在沙石峪村代代相传。”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慕名而来,纷纷捧来本国的泥土汇成“万国田”,以特殊的形式表达最深情的敬意。

“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沙石峪村凭借“当代愚公”精神红色招牌吸引游客进村,又以葡萄系列采摘、休闲度假吸引游客留村,走出了一条“以红扶绿、以绿推红”的发展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特色村”,陈列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个仅有900余人的山村,带动周边60多个村实现共同富裕。

来到沙石峪村,道路和广场两侧的“红色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以红色历史为主题的墙体彩绘,再现了当年沙石峪人民修筑梯田、开山造田的劳动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沙石峪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发展成果,不仅让单调的墙面变得生动活泼,还发挥了“红色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文化宣传阵地,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将这些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沙石峪陈列馆外部造型从正面看构成一个“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开山填涧;从背面俯视构成一个“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展馆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采用照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沙石峪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发展成果。

接受完红色文化的教育,在沙石峪的山山岭岭、村头巷尾走一走,真切感受从“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到“山上松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底葡萄满园”的变化。沙石峪村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位于葡萄种植黄金产业带上。这里生长的玫瑰香葡萄含糖量高,产量高,无污染,品质优。沙石峪村精心打造的红色旅游和特色农旅品牌,深受京津冀地区游客喜爱,每逢葡萄成熟季节,有大批游客来沙石峪村采摘观光,每年村里接待游客约1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

沙石峪村依托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两块“金字招牌”,发展红色生态游,栽植玫瑰香葡萄1400多亩,兴建采摘园80多个,90%的葡萄实现采摘出售,价格比批发价平均高出3—4元。游客在这里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美食,追寻红色记忆。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说:“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打造乡村红色旅游产业,进一步提升沙石峪玫瑰香葡萄的品牌效益,持续发扬‘当代愚公’精神,以打造‘五美’新乡村为目标,让村里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何家峪:山村变身4A景区

今年7月,遵化新添一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尚禾源旅游综合体。这个地处何家峪村的旅游综合体,是遵化农旅融合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游客在何家峪恋乡小镇购物。刘满仓 摄

何家峪村位于兴旺寨乡、遵化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全村共有161户、721口人,之前一直靠种植板栗为生。从2008年开始,何家峪村依托航天育种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和万亩优质板栗资源,以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应用为主要功能,培育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用“村庄+龙头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紧密联结农民利益,吸纳农民就业,创新“薪金、租金、股金”的“三金”收入结构模式,实现农业特色化、设施科技化、资源产业化、土地资本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走村企共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京东板栗驰名天下,何家峪村三面环翠山,百年千亩栗林环绕,畅游茫茫栗树林海,呼吸清新空气,心旷神怡。沿环山步道登至山顶,依稀可见历史长城;收获季节还可亲手采摘板栗,真切感受田园生活,享受丰收喜悦。

在何家峪村示范园区智能化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可以观赏到各式各样的航天蔬菜和特色果蔬。如果游客喜欢,还可以在园区认领自己的菜地,自己命名,可自租自管,也可自租代管,收成全部属于认领者。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回归淳朴的自然,体验农业文化,领悟农业科普教育。

走进恋乡小镇,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厚重、充满冀东风情的建筑群。青砖灰瓦、木窗木门,浓郁的北方民居味道扑面而来,惊艳而又亲切。然而,你可能想不到,这个项目的建设区曾是一片尾矿堆积区。

何家峪村将农业、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以高新科技农业为基础、健康为主题,生产、生活、生态同时开发。让农业“接二连三”,即接二产搞加工,连三产搞休闲农业。采用“请进来,留得住,带出去,还再来”的模式,将小山村打造成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体味农趣的理想度假胜地,以及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产品变礼品,实现以农带旅、以旅促农。该村2013年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2015年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18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尚禾源旅游综合体获评国家4A级景区。

记者手记:

农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

□ 记者 刘晖

农旅融合是指依托农业的生产和生态景观功能,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农村和土地资源,植入吃、住、行、文、商、娱、育、养、动等旅游新业态,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遵化农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融合是大势所趋——当前,旅游市场面临重大变革,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做好农旅融合,既能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可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

通过发展旅游,培育生态旅游、乡村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从而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但农旅融合绝不是简单地给二者做加法,而是要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从生产走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建立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

融合要因地制宜——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而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物的农业旅游,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游览消费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大载体,通过整合优势产业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创优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农业旅游产业。

在遵化的农旅融合实践中我们看到,各个村发展农业旅游的定位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依托了自身的特点和优质资源:山里各庄无山无水,但有大面积的耕地,“一道米粮川”正适合稻田画的布局;沙石峪“一红一绿”相互促进,玫瑰香葡萄与“当代愚公”精神一起扬名;何家峪在千亩栗林中打造民俗风情和科技农业,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在旅游市场“细分赛道”的当下,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融合应将眼光放长远——农旅融合的实施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包括对各种资源的承载力、发展潜力、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从而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和有节奏地开发。

构建融合发展机制,营造“大旅游”共识,形成“多业联动、多元促动”的互补互通局面,形成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纵深融合发展,挖掘乡村多元潜力,盘活资源,延伸产业链。在挖掘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中,找到市场需求的切入口,延伸农业产业链至休闲健康、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不断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

编辑: 侯磊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