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魏伟)“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有圈又有点,才是满族字。”在何亮的指导下,一名孩童在宣纸上写下了一个满文。唐山市级非遗项目满汉双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何亮说:“满文满语虽然已不具备实用价值,但我会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研究满族文化。”
图① 何亮向记者讲解满文。 记者 赵亮 摄
史海寻踪
位于遵化市的清东陵,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堪称一首用砖、石、瓦、木凝固而成的历史绝唱。清东陵的所在地马兰峪,是满汉文化交融地带,是海内外满族同胞的寻根问祖之地。走进马兰关三村何亮家的小院,门庭雕梁画栋,颇具古风。步入书房,在实木家具的衬托下,墙壁上的满汉双文书法作品更显古韵悠长。说起满汉双文书法及满族文化,何亮娓娓讲述起曾经的那段历史。
“满汉双文书写技艺”是指满文、汉文并用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起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满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自倡议并主持创制,命令精通语言的儒臣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史称“老满文”。后来清太宗皇太极令儒臣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旁加圈加点,规范了词形,具有区别于蒙文的明显特征,史称圈点新满文。
满汉双文最初应用于清朝皇帝、官员书写圣旨奏折,为方便满汉两族官员听政议政,就将圣旨、奏折等文书改革为满汉双文并用的格体,左边满文,右边汉文。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满汉双文发展为民族传承鲜明、世代传承有序的宫殿匾额文化,如紫禁城的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天坛的祈年殿等。蓝底金框的匾额金碧辉煌,凝重大气,彰显出当时满汉文化繁荣的鼎盛景象,为促进文化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② 何亮展示满汉双文书法。 记者 赵亮 摄
自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修建清东陵开始,清政府先后在遵化市马兰峪镇设立了马兰镇总兵署、守陵大臣府、礼部衙门、各陵守陵八旗官兵营房,及内务府各圈。众多王公贝勒及满汉官员陆续从京城调来,形成了一个带有浓厚京腔、京味,满语汉语共用的特殊区域。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新到任的马兰镇总兵钟昌为解决皇室宗族、八旗官兵后代的教育问题特请奏道光皇帝,先后在马兰镇成立了官方主办的兰阳义学和兰阳书院,满语、满文书写就是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另在所有重要场所匾额一律满汉双文书写,以彰显其尊贵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故宫博物院大量的文物档案翻译工作急需翻译人才,为抢救满族文化遗产,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满文班,以培养满文专业人才来传承满文。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满族文化尤为关注,政府为挖掘挽救满族文化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挖掘整理,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满汉双文书法,受到了各族书画爱好者及各界人士的赞赏和喜爱。
研习书法
图③ 何亮展示满汉双文书法作品。 记者 赵亮 摄
“现在学习满文的人很少,满族文字的普及率极低,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这种文字的欣赏和研究。”何亮一语道破了满文满语的现状。
何亮的满洲老姓是赫舍里氏,正红旗。“我的祖上在乾隆年间因守皇陵迁到遵化,我的祖太爷字写得好,马兰镇总兵府重修时,教军场正中间‘为怀是德’的匾额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何亮说。何亮自幼受祖父庭训,承续满汉双文书法。“我从小看祖父书写满汉双文书法,当时还会贴满文的对联,非常喜欢。虽然当时家庭条件有限,祖父一直坚持教我学习满汉双文书法,他说这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下去。”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满文满语逐渐远离大众视野,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何亮说:“我跟长辈习得的满文满语非常有限,很多都是在古书上和清东陵的匾额、碑文上研习的。”打开书柜,里面陈列着一摞纸张斑驳的古书。清光绪版的《清文启蒙》以及《六部成语》等,帮助何亮解决了很多满文满语学习上的问题。同时,何亮经常到清东陵看大殿上的匾额和碑文记载,通过满汉文探知历史文化和故事。
满文是拼音文字,每字各有长短,不像汉字有规整的结构。满文的线、字头、字牙、点、圈等基本笔画,与汉字的横竖撇捺点提等有不少差异。这种差异,恰好给满文书法创作提供一片更加辽阔的空间。何亮的满汉双文书法风格,就是按照清代皇家馆阁体传承的,融入了个性美、历史美。每天三四个小时持之以恒的练习,何亮在探索、传承非遗文化之时,把满汉双文独特的气韵融入其中,让文化回归生活。官房村的门楼和村标识的满汉双文都出自何亮之手,其作品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及满族同胞的追捧,满汉双文福字被国际友人收藏。
赓续传承
图④ 何亮查阅满文满语资料。 记者 赵亮 摄
研究满文书法很枯燥,需要一种执着和钻研劲。沉浸其中,何亮甘之如饴,他说:“我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2017年,何亮参与创建了遵化市满族文化协会,每年定期组织满语培训班和满文书法大赛。同时,遵化市满族协会定期在遵化市唯一一所满族中学——马兰峪四中举办交流活动,向孩子们传授满语,讲解满族历史,展示满汉双文书法。
何亮希望通过满汉双文书法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满文,了解它的历史,并希望通过学习满文,让更多的人对清代历史和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未来,何亮说:“清东陵是满族人的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满文满语虽然没有了实用价值,我会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下去。在满汉双文书法的研习和满族文化的传播上,我将继续以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满族文化的传承传播活动,为文化交流提供平台,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