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客户端消息(记者 闫妍)日前,唐山市“文明标兵”评选发布组委会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1月份第五期“周文明标兵”名单。他们是:
大爱抚育两个智障女儿30多年的好母亲 田印萍
悉心指导,积极作为的机关干部 张洋
爱心助残的电商运营人才 刘涛
守正创新的医疗业务能手 任宏宇
追光不止,原创教学绘本的幼教人 李墨
用心用情为民解忧的基层司法干部 李小先
关键时刻显担当的城管人 薛建坤
以笔为媒,书写老有所为的退休干部 谭庆胜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保险人 胡明荃
悉心照顾婆婆27年的好“女儿” 郑文珍
真抓实干,为民解忧的村干部 范红立
情同此心,路不拾遗的好姑娘 宋文凤
“化地”双优的才女教师 孙凤菊
热爱之至,匠心使然的税务人 田丰
诚信待人,默默资助学生的好阿姨 玄振华
善于自省,不断提升的睿智体育老师 苗江凯
传递爱心的铁血男儿 张晨
孜孜不倦,不逐名利的文化志愿者 雷永新
普通而不平凡的农家媳 廖妹花
心系村民见真情的村支书 刘国利
1月份第五期“周文明标兵”发布
大爱抚育两个智障女儿30多年的好母亲
田印萍
田印萍,曹妃甸区第三农场兴港村人。田印萍的女儿患有先天性智障,这对于她和丈夫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抚育女儿的过程中,她默默地对孩子说:“再苦再累,妈也不会嫌弃你。”丈夫平日工作忙,照顾家庭的重担几乎全都落在了田印萍肩上,她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做完家务后就背着女儿下地,趁着空余时间锻炼孩子走路。在她的努力下,女儿原本软弱无力的双脚渐渐有了一点力气,逐渐做到了可以独立行走。10年后,家中的二女儿出生,孩子也患有先天性智障,这曾使田印萍陷入迷茫,看到两个需要日夜照顾的女儿,她重新振作,悉心照料着两个孩子,有时自己连饭都顾不上吃。三十多年来,田印萍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自己的家,这种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令人敬佩,更让全家人都非常感激。
悉心指导,积极作为的机关干部
张洋
张洋,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2022年在面对上一年度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张洋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耐心为各地答疑解惑,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他组织完成了全市耕地流出问题整改面积4.67万亩,超额完成任务,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保障建设项目用地的报批工作中,张洋积极作为,一方面发挥业务专长,提高征转卷宗质量,减少补正时间;另一方面他主动“贴身”服务,面对当时疫情造成大部分业务人员居家办公的状况,他吃住在单位,全天候进行业务受理,对上报材料做到了“来卷即审、卷不隔夜”,极大提高了用地审查效率,在2022年全市3.23万亩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中贡献突出。
爱心助残的电商运营人才
刘涛
刘涛,玉田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唐山君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10年前刘涛了解到在北方很多网店还都是闭门造车,不懂得电商运营,因此创办了玉田第一家电商代运营公司。通过努力,他曾将一个一天不足百单销量的夫妻店,在一个月内成功提升到近三百单,当听到客户说“专业事要交给专业人做”的时候,刘涛心里满怀信心。在了解到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难、创业难的情况后,他积极帮忙跑办,筹办了多场残障人士电商客服专业培训,现场结束后由招聘企业直接择优录取,目前已累计培训500余人,实现再就业100余人。近年来,刘涛的公司已累计服务百家网店客户,实现累计推广收入千万余元。同时,为帮助北部山区果农销售滞销蔬果,他还曾联合多家组织和爱心协会发起助农义卖活动,一直践行着企业责任和社会担当。
守正创新的医疗业务能手
任宏宇
任宏宇,唐山市协和医院牙体牙髓科医生。作为科室内的业务骨干,任宏宇努力钻研业务,熟练运用口腔科手术显微镜在全市率先开展相关技术,在治疗的同时尽量为患者保存自身天然牙齿。通过不断进修和学习,他将先进诊疗技术和理念带回医院,同时耐心传授分享给周围的同事和业内同仁,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及患者的赞誉。疫情防控期间任宏宇快速反应,对双胞胎孩子进行叮嘱并托付给家中老人后,率先报名参加了检测任务,义无反顾奔赴一线。在入户采集过程中,对于一些没有电梯的小区,常常要一层层的爬楼梯,一天下来腿脚像是没了知觉,他也从未喊苦喊累。任宏宇努力让自己成为健康科普宣传员,并多次在全国性口腔专业会议上作病例交流汇报。
追光不止,原创教学绘本的幼教人
李墨
李墨,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教师。她秉承“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理念,用心用爱滋润着孩子们。为了更好地践行“光盘行动”,她原创绘本《最后一粒米》,获市级一等奖并成为园本教材,同时在她的以身作则和引领下,孩子们懂得了珍惜和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并影响到了一个个家庭。李墨以此为动力,相继创作出版了五本系列原创绘本,并向市图书馆进行了捐赠。为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李墨的绘本《日月星辰在等你》也即将出版发行。成功的背后必有艰辛的付出,每一次超越自己、实现蜕变,看着千张手稿完成后留下的手茧,李墨深感幼教职业的意义非凡。
用心用情为民解忧的基层司法干部
李小先
李小先,丰南区司法局胥各庄司法所所长。他的“小先说法”志愿服务品牌是丰南区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活动的亮丽名片,凭借多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验,李小先为全镇和谐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发挥专业才能,将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他曾在民心工程棚户区拆迁改造中,志愿调解房产纠纷数百件,获得百姓一致称赞。他还了解到刑释解教人员的实际困难,在加强动态管理的同时,义务为他们提供真诚的帮教。李小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解疑释惑,不断深化法律法规宣传志愿服务,为增强群众的法治素养持续贡献着自己的能量。
关键时刻显担当的城管人
薛建坤
薛建坤,唐山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政公用执法大队巡查中队长。在工作中,当面对执法相对人,薛建坤充分展现出法规纯熟的业务积累;当面对普法群体,他更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疫情防控期间,薛建坤主动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守门站岗安抚群众、巡逻劝阻维护秩序。他的妻子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由于二人每天都奔波在防控一线,他们的女儿只能一人留在家中。薛建坤还曾第一时间报名返岗参加交通管制工作,其间将两位七八十岁、需要帮助的老人紧急送去就医,还合力救助了在车里居住七天七夜的农家大爷,并帮助解决其吃饭与住宿问题。一声声来自受助者的感谢,真实见证了薛建坤的城管情怀。
以笔为媒,书写老有所为的退休干部
谭庆胜
谭庆胜,遵化市委老干部局退休干部、遵化市五老家教研究会副会长。从16年前的《金秋文苑》创刊起,谭庆胜充分发挥文字基础好、擅长写作的特长,在担任主编后组建了80多人的骨干创作队伍,带领着几位平均年龄超七旬的编辑同仁扎实工作,让杂志成为广受赞誉和深受老年群体喜欢的地方名刊。谭庆胜还曾参加到本地老区建设的日常工作中,他按照机关档案规范要求,把老促会从成立以来二十多年形成的文件进行编号归档,并在10年间写出了大量调查报告和宣传报道。谭庆胜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体会,编写出了一本名为《隔辈之爱》的家教作品,并在家庭中事事以身作则,让良好家风代代传承。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保险人
胡明荃
胡明荃,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唐山中心支公司部门经理。胡明荃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内获得一致认可。她曾受市保险行业协会邀请,积极认真地完成了交强险发展历程和理赔实务专题培训工作,充分展现出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品格。疫情防控期间,她响应公司号召,多次向武汉当地、唐山红十字会捐款,并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配合完成了扫码采集等多项工作。在2022年8月的单位团建活动中,她帮助走失男童寻找到父母,受到了家属及同事的一致赞扬。胡明荃在工作和生活中彰显了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展现出保险行业人员的良好风貌。
悉心照顾婆婆27年的好“女儿”
郑文珍
郑文珍,路南区建国里社区居民。婆婆今年80多岁,身体一直不太好,郑文珍平时工作比较辛苦,每天还要早早起床做饭,然后给婆婆洗漱、喂饭、按摩、喂药。老人家有时会生病发脾气,郑文珍十分理解,经常哄婆婆开心,端屎端尿、擦拭身体,都照顾得无微不至。由于老人家的运动量小,胃口不好,她每天也是不断变着口味给婆婆增加营养。逢年过节对郑文珍来说是最忙活的日子,婆婆家的亲戚都会来串门拜访,郑文珍总是屋里屋外地忙活,用她的话说:“人多气旺,孝老爱亲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婆婆开心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面色红润,逢人便夸:“我有一个好‘女儿’啊,这是我的福气。”
真抓实干,为民解忧的村干部
范红立
范红立,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身在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故乡,传承和弘扬大钊精神是他的职责与使命。范红立从自身做起,组织成立了“大钊志愿服务队”,如今服务范围已覆盖到全镇,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扶危济困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他将红色资源优势用活用好,以村庄形象建设为抓手,成为强村富民的强力引擎。在镇党委的帮助下,大黑坨村的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让村内形成了“三点两区”带状红色主街,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增强了服务功能。疫情防控期间,当时正好赶上村民们的“收瓜季”,范红立全力保障果蔬运输“绿色通道”,亲力亲为、不怕苦累,最大努力让农户安心。
情同此心,路不拾遗的好姑娘
宋文凤
宋文凤,太平人寿唐山中心支公司中级服务经理。她秉承服务理念,从业12年来积极树立行业良好口碑,受到同仁和客户的一致好评。有一次一位客户的女儿突发旧疾,找不到车前往医院,就给宋文凤打来电话。她深知救急的重要,便顾不上家人为自己准备的生日宴,快速赶到家中送她们就医,忙前忙后直到凌晨3点孩子病情稳定,她才匆匆回家。还有一次,宋文凤在商场附近捡到一个背包,她先是耐心在原地等候,在长时间无人认领后便将背包送到了就近派出所,后来得知包内装的是一位老人到银行取出来攒了一辈子的30万元退休金。当老人事后拿出财物表示感激时,宋文凤说,这是她遇到后一定会做的,不能收取报酬。宋文凤用真诚之心为社会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化地”双优的才女教师
孙凤菊
孙凤菊,曹妃甸区第八农场中学教师。孙凤菊始终认为“要用学科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因此她坚持每节地理课上手绘地图。在孩子们的赞叹中,一幅幅世界地形地图、中国水系图、非洲气候图在黑板上顷刻而就。学校曾经严重缺少化学老师,孙凤菊主动请缨,克服了重重困难,如今她深入浅出、幽默十足的化学课,让众多学生都深深受用。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孙凤菊知道,老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成为打开学生幼小心灵的钥匙。班上曾经有一名刻苦上进的女学生在中考前夕模拟考试中屡屡失误,她耐心地鼓励学生:“一次考试的不理想并不代表我们之前的努力都是白费,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孩子抬起头,充满不放弃的坚毅,最终考上了心仪的高中。孙凤菊用爱经营着教育事业,让学生们的理想绽放出别样光彩。
热爱之至,匠心使然的税务人
田丰
田丰,国家税务总局滦南县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自田丰进入税务系统那一刻,就深知必须以空杯心态尽快熟练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告诫自己要时刻牢记公仆意识,以“工匠精神”努力付出。田丰解决涉税实务要求自己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及时,必须负责,必须严格。为提升纳税人员办税体验,他始终热情对待每一个走进大厅的人,当遇到年老体弱或填表有困难的群众时,他总是主动上前帮助,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遇到纳税人漏带资料但并不影响登记数据规范完整时,他懂得换位思考,首先助其办理好业务,尽可能避免他们长时间等待和多次跑办的情况出现。田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唯有热爱,匠心使然”的工作做派。
诚信待人,默默资助学生的好阿姨
玄振华
玄振华,天安人寿迁安支公司业务经理。玄振华从客户切身角度出发,不仅在工作上落实诚信经营,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默默资助一名建档立卡户的小女孩。几年前的一场意外,小女孩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因常年有病不能外出务工,突然的变故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小女孩学习很优秀,但学业因此受到了影响。玄振华和从事慈善的朋友聊天时无意间听到这个事情,立即决定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小姑娘也不负众望,在中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一中,而且学习成绩一直优秀。
善于自省,不断提升的睿智体育老师
苗江凯
苗江凯,海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体育教师、校团委书记。苗江凯将一颗青年的火热之心倾注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瞬间。为使体育课堂趣味浓厚、更兼专业,苗江凯深入研究体育器材与训练方法,根据教学实际自编韵律操、自编体育游戏。在线上教学期间,为了让学生的锻炼不枯燥,他就地取材背着装上食用油的书包带学生们做蹲起,提上装满儿子玩具的整理箱和学生们练提拉,他总能让体育课堂更接地气、更出实效。苗江凯不断向上钻研、向内自省,手写详案10余本,撰写教学反思200余篇,他所总结采用的跳长绳方法和器材得到了当地体育教研组的认可,并被广泛推广。
传递爱心的铁血男儿
张晨
张晨,路北区河北路街道北岸嘉园社区居民。曾是一名退伍军人的他,高大魁梧,行动如风,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疫情防控期间他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到社区快速熟悉各项任务,成为临时党小组的先锋队员,及时为居民送去贴心服务。张晨说:“退伍不褪色,只要社区需要、群众需要,我会一直在!”日常生活中他时刻关注着小区的安全隐患,井盖损坏后他惦记在心,第一时间联系更换;路面出现坑洼时,他又设法找来筑路材料,及时进行铺设平整。张晨始终践行着走向工作岗位时的初心,并用实际行动一直在传递爱心。
孜孜不倦,不逐名利的文化志愿者
雷永新
雷永新,丰润区燕山路街道退休职工。作为一名从事群众文化公益事业15年的志愿者,他充分发挥音乐特长,不但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更为广大居民们送去了欢乐。15年来,在燕山路街道的支持下,雷永新组建了星光合唱艺术团,如今已从一支群众性合唱团逐步发展成为集多个艺术门类的综合性群众文化团体,涵盖了舞蹈队、重唱组、学员培训等,成员近百余名。他们每年都深入基层进行惠民演出,累计已达300多场。作为创始人、团长兼指挥,雷永新不慕荣华、不谙世故,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精心创作、默默坚守,将积极正能量的文化作品送至千家万户。
普通而不平凡的农家媳
廖妹花
廖妹花,玉田县郭家屯镇尚庄前街村人。她在家以务农为主,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上有近八旬的公婆,下有一双上学读书的儿女,日常家中的大事小情几乎全靠廖妹花一个人操持。婆婆的性格有些急性,偶尔还会发脾气,廖妹花通过朝夕陪伴和精心侍奉,让婆婆树立了极大的生活信心。她的丈夫还有一个弟弟,家中三个孩子,弟媳是残疾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常无力照看孩子们。作为大嫂,廖妹花义不容辞承担起了弟弟一家日常中做饭、洗衣等事情,并经常帮忙照看孩子,从未有过怨言,全家在她的照顾下生活越来越好。
心系村民见真情的村支书
刘国利
刘国利,路南区稻地镇刘唐保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说得好不如做得多,喊破嗓子不如做件实事。二十几年前任职之初,刘国利面临土地延包调整等村内重大事项,不顾自己刚做完声带息肉手术,在妥善化解了村民之间的相关问题后,他又因过度使用嗓子做了第二次声带手术。近年来,面对村里的聋哑人家庭,刘国利时常去探望,并帮助他们就医,还为其申请相关经费和危房改造,始终用心帮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他还自掏腰包,帮扶解除劳教的村民朋友学习技能、开发产业,如今已有了自己经营的超市和果园。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实现了幸福指数和村民满意度的节节攀升。而在多项荣誉的背后,是刘国利和村干部们以身作则的奉献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