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 记者 付卫峥
□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赵雅静 通讯员 张鑫瑶
百节年为首。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在我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就开始了,众多具体的民俗文化和非遗实践活动轮番上演,热热闹闹地持续开展到正月十五。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各县(市)区举办了不少“非遗过大年”相关活动,写春联、赏年画、扭秧歌、唱大戏、品鉴传统年节佳肴……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特色“非遗”为千家万户增添了年趣,也勾起了人们心中最温暖浓郁的年味儿。
2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记者来到滦州市,走进滦州古城,探寻当地年味儿里的“非遗”。
还未走到城门前,就听到了阵阵锣鼓喧天,火热的节日氛围瞬间拉满。
在滦州古城东城门广场上,滦州市地秧歌艺术团队的过场秧歌扭得正欢,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还有人情不自禁地跟着队伍扭起来。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喜庆的秧歌扭起来,古城年味儿更浓。记者 刘洪超 摄
“我们的秧歌展演从腊月十五左右就开始了,在古城已表演了20多场,加上在各乡镇的演出,过年期间预计将表演近百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滦州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滦州市秧歌协会副会长刘永建说。尽管天气寒冷,但秧歌队队员们个个热情洋溢、笑容满面,他们身穿彩衣、手持彩扇,表演了擓丑乐、上会、跑驴等精彩的地秧歌节目。
秧歌是我国一种常年活跃于民间,家喻户晓的传统舞蹈。它喜庆欢快,老少咸宜。滦州地秧歌同样历史悠久。刘永建告诉记者,滦州地秧歌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有着1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明清时,在滦州地方志上就有了关于地秧歌的文字记载。表演分妞、擓、丑、公子四大行当是它的特色,此外,还有独创的“抠儿”角、“跛儿”角和“傩儿”角,以及独特的“拉骨抻筋”表演法。
滦州地秧歌艺术形式质朴、地域色彩浓厚,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在本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新春佳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介绍,近年来,滦州市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成立滦州市秧歌协会,在全市各镇街组建了120余个秧歌队,吸引5000余名群众参与进来。该市文旅局和滦州市秧歌协会经常组织开展秧歌展演活动,既丰富了城乡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又为秧歌爱好者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21年,滦州地秧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秧歌春节展演将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这期间表演的一个固定特色节目叫‘上会’,它欢快喜庆,有祝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含义,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预示新的一年群众的生活会更加红红火火!”刘永建说。
这边,露天的秧歌演出热情如火,那边,小剧场里的锣鼓点也响起来了,身穿戏服的评剧票友们款款登台,清亮的唱腔明白如诉,表演声情并茂,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古韵悠长的精彩时刻。滦州市文化馆馆长孙艳廷等人在现场组织表演,还帮着票友换服装、拍照、录视频,忙得不亦乐乎。
“春节期间,我们与范庄等村联合举办‘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村晚’系列演出活动,准备了歌舞、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节目,反响很好。村民们说,‘村晚’演出接地气儿,大家欢聚一堂,又热闹又温馨,一下就找到了过年的感觉,特别开心。”孙艳廷说。
票友在表演评剧《花为媒》选段。记者 刘洪超 摄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它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以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滦州市是评剧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节日舞台上,评剧都是不可或缺的节目。春节期间,滦州市文化馆积极搭建演出平台,满足了人们听戏唱戏的戏瘾。
据馆长孙艳廷介绍,去年,在成立唐山师范学院滦州评剧实践基地(滦州市文化馆)和唐山师范学院评剧工作坊(滦州中国评剧艺术馆)的基础上,该市文化馆、滦州中国评剧艺术馆与唐山师范学院联合开展“评剧公益讲堂第三讲——云游评剧之乡滦州”,致力于推广普及评剧艺术,对评剧这一“非遗”项目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作用。
泥塑,影人,草编制品,刺绣……走在滦州古城的大街小巷,传统民俗文化产品随处可见,体现着喜庆吉祥的主题,让古城里的年味儿更浓了。
市级非遗项目糖画(滦州)代表性传承人李广军在为游客制作糖画。 记者 刘洪超 摄
“快看!这是我小时候过年吃的那种糖人儿!太让人怀念了!”在古城中心广场的一处摊位前,游客们被“甜蜜的年味儿”吸引住了。市级非遗项目糖画(滦州)代表性传承人李广军以糖为墨,以勺代笔,正行云流水地绘制带有福字的生肖图案,现场展示糖画制作技艺。“糖画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展历史有几百年了。”李广军边制作边介绍道。
糖画,是滦州市级非遗项目,其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备受老百姓喜爱。
“冬天气候寒冷干燥,正适合制作糖画。每年春节,我都在滦州古城摆糖画摊,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李广军说。
一张糖画画完只需短短几十秒钟,孩子们拿到手里,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有的孩子刚拿到糖画,就不小心碰坏了,着急得直哭,我就免费再给他做一个新的。还有的孩子不舍得吃,我就再做个小糖饼儿,当作礼物送给他品尝。过年嘛,是开心的事,我的糖画让大人孩子都高兴了,我的心情也特别好。”李广军说。
据介绍,李广军是李家糖画第四代传承人。其曾祖父李连魁,人称滦州连魁,糖画手艺远近闻名。祖父李文玉,从小耳濡目染,尽得真传。其父李国栋从12岁起潜心学习糖画制作。李广军从小就喜欢看父亲做糖画,并且凭借着良好的美术功底,继承了家族糖画手艺,始终致力于传承发扬。
“我送给孩子们的小糖饼儿,就是我小时候过年时常吃的零食。”李广军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尽自己全力,让这份甜蜜的非遗艺术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