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残联不断拓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思路,多措并举打造了“守护天使 筑梦未来”品牌服务,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面发展,让“折翼天使”拥有美好未来。
一、搭建奖励“大舞台”,扶植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发展
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定点康复机构奖励制度,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提质增效。定点康复机构的奖励评选按照好中选优、兼顾类别、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每年评选出3家机构各给予10万元资金奖励,促进机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康复质量、持续优化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共有0—17周岁持证残疾儿童4621人,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1156人,实现了0—6周岁残疾儿童“应救尽救”的目标,为未成年残疾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织密服务“保障网”,构建特殊群体康复保障体系
聚焦“星星的孩子”这一特殊困难群体,会同教育、卫健、民政等部门印发了《唐山市关于加强孤独症儿童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建立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网络、提高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的补助标准、推出困难孤独症儿童送训补贴发放制度、设立专门接收孤独症儿童的“爱心教室”,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适宜的康复、教育、照护等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对不具备接受康复、教育能力的孤独症儿童实施社会化帮扶救助,加快形成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教育帮扶—生活照护一体化服务链条。
三、弹好家庭“协奏曲”,改善残疾儿童康复成长环境
组织康复机构积极探索开展未成年残疾人家长心理疏导课程,充分运用省内外、国内外教师培训优质资源,为未成年残疾人家庭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围绕家长焦虑、消极的情绪,处理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促进其保持积极心态,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截至目前,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家长培训72期,累计培训家长5000余人,提高了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儿童情绪行为、语言发展、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问题的处理和应对能力。
四、打好关爱“暖心牌”,丰富残疾儿童康复活动形式
以“爱耳日”“孤独症关注日”“助残日”“残疾预防日”“六一国际儿童节”等节点为契机,组织各类定点康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增强未成年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未成年残疾人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和健全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快乐成长。截至目前,组织开展各类活动40余次,儿童、家长、志愿者等4500余人参加,让未成年残疾人及其家庭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