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杜庆君 通讯员 冯连满
“当初就是源于一种情怀吧!咱不能让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蒙鼓制作这门老手艺在自己身上断了传承。”近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鼓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滦南县司各庄镇孟各庄村孟令云,一边给上完皮的鼓面“去毛”,一边真诚地说。
说起孟氏家族的蒙鼓技艺,仅凭记忆就可追溯到清朝末期,其传承历史悠久,制作工艺考究,从鼓板筛选、切割拼梆,到上皮去毛、修边风干,要经过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娴熟的技艺衔接。因此,凭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秀的产品质量,历时百余年不衰,在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具有较大名气和影响力。
1997年,孟令云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去新疆某部当兵历练,一干就是12年,其间入了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部队的磨砺,使他养成了耐劳、严谨、诚信、担当的作风和品格。2009年退伍后,在未来事业的发展上,他曾经有过犹豫和踌躇,当目睹年过花甲的父亲虽然日渐衰老,却依然对鼓坊和蒙鼓技艺痴迷般坚守,一种特有的情怀油然而生,果断放弃其他诱人的发展机会,选择了传承和发扬祖上留下的蒙鼓技艺。
经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之自己的刻苦钻研,孟令云很快熟练掌握了蒙鼓这门传统手艺的制作工艺和技巧。他还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制作的鼓声音宏大响亮、余音厚重且经久耐用。
凡事都怕用心,只要用心做了,就会做得出类拔萃。2017年,孟令云将蒙鼓作坊从宅院里分离出来,创建了占地2亩多的繁兴鼓业,变家庭作坊为企业化经营模式。产品种类也逐步丰富起来,在保持堂鼓、书鼓、拨浪鼓等传统鼓种的同时,还开发了手鼓、腰鼓、板鼓、定音鼓、花盆鼓以及玩具鼓等10多个新种类,满足不同地区和用户的需求。他还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推销宣传,进一步开拓了市场,每年蒙鼓订单最多可达400多个,使得孟各庄村的孟氏蒙鼓技艺名声远扬。
祖传老手艺,代代有延续。传承百年的孟氏蒙鼓技艺如今不断创新,繁兴鼓业被孟令云做得风生水起,孟氏蒙鼓先是被认定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中国老字号研究中心授予“燕赵老字号”荣誉。
“到我这一辈儿,已经是第六代了,很庆幸没有失传,为此我挺自豪的!”说这话时,孟令云显得非常安心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