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运昌题写碑名的岩口抗日暴动纪念碑。付卫峥 摄
□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梁赞英
唐山,这块英雄的土地,演绎过多少部红色传奇!当我们穿越历史的硝烟,把目光定格于上世纪的冀东抗日烽火,在抗日斗争处在最残酷、最困难的阶段,有一群被日军惊叹为“文化八路”的英雄战士,以笔墨做武器,发挥着像武工队的地雷、机枪一样厉害的威力,有力地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他们迅捷传播着党中央的声音,把报纸办成党的喉舌和打击敌人的新闻利器;他们大力推动着抗日文化工作的开展,唤醒和鼓舞人民的信心与斗志;他们行进在枪林弹雨之中,抛洒出满腔热血。他们用鲜血滋养了军民深情,他们把生命融入巍巍山岭,他们的事迹,永远是老区人民无比鲜活、无比沸腾、无比火热的红色记忆;他们的精神,照亮了后人的光明之路、希望之路、奋进之路。所有这些,在我们对红色历史的追寻中,在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化作一个个有形或无形的印记。唐山劳动日报社和唐山市豹子头酒业合作推出的御带坊酒,传承着绵延千年的浭阳酒文化,反哺着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老区人民,成为一个更新也是更好的载体。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接续前行。”伫立御带山脚下,看着川流不息的还乡河水,唐山豹子头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宝民心潮澎湃,“这里的村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是《救国报 》(《唐山劳动日报》前身)编辑傅惠轩等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坐落于丰润区东北火石营镇的御带山,又称腰带山,相传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6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此山遇雨淋湿,脱衣晾干后将玉带遗落山腰,御带山因此而得名。每当大雨初霁,一条白色雾带常盘旋于山腰之间,宛如一条玉带,史称“御带横云”,为丰润八景之一。李运昌1938年领导的20万人冀东抗日大暴动,其举义地点之一的岩口村就在御带山东麓。
“千峰流泪万松悲,热血忠魂铸丰碑”。走进御带山,有一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烈士纪念碑,不时有人凭吊。纪念碑高耸,上面有李运昌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名,背面的碑文镌刻着冀东《救国报》社及《老百姓》报编辑傅惠轩等烈士们的悲壮事迹。
沿纪念碑一侧的山间小路向上攀行,位处景区中部悬壁之上的“妈妈洞”,就是傅惠轩等革命 烈士牺牲的地方。1941年初,日寇在潘家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之后更是疯狂地搞“治安强化运动”,到处推行“三光政策”。傅惠轩作为冀东《救国报》社及《老百姓》报编辑,随冀东军区直属工作机构和地方丰滦迁第八区区长张国汉等12名同志,先后转移到黄昏峪一带,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同日伪军展开了顽强斗争。1942年旧历4月的一天,面对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傅惠轩和区长张国汉等13人躲到“妈妈洞”内,研究反扫荡计划。为了保护对面山洞里隐藏的一百多位村民,他们选择主动开枪暴露了自己。持续几个小时的战斗中,日伪军用机枪和步枪不断向洞内射击,我干部战士就用手枪还击,先后有9名日伪军被打死在“妈妈洞”洞口近旁。恼羞成怒的敌人,点燃了柴草、树枝扔进洞里,最后又调来毒瓦斯向洞里施放。傅惠轩、张国汉等在内的12名干部战士牺牲,有的衣服、头发已被大火烧焦,打光子弹的枪仍紧紧握在手中……在牺牲前他们毁掉了所有的文件,都是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坚决不做俘虏。
“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我们本地出产的烧酒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曾经在冀东抗日史上留下厚重一笔。”赵宝民讲述着。
这酒是冀东革命的“财神酒”。1936年10月,在中共丰北县委书记苏林燕的领导下,迁西县南观村中共党员周鸣岐(解放后任鞍钢集团机关党委书记)奉命筹资,在丰润县北部与迁西、遵化、滦县三县交界处的岩口村(吕各庄东一公里)开办了“祥义成”杂货铺,一方面将岩口附近的土特产品烧酒以及地方特产等销往京津唐及东三省地区,为我党筹措抗日经费;一方面作为冀东党组织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发展党的组织,培训军政干部,传递秘密情报,筹备冀东抗日暴动。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冀东行署成立了工商厅,这里出产的酒作为我地方政府重要的战略物资,同样为冀东边区的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这酒是“抗日暴动酒”。1938年7月7日,中共冀热边特委军事部长兼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李运昌等在岩口村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冀东二十二县20万民众参加的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中共党员、吕各庄人王庆丰(后任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供给部军需科长)作为本村民团团长,率领本村付万军、刘术廷等十几名爱国青年参加了岩口暴动,他从本村酒坊带来几十坛烧酒,供暴动将士们歃血饮酒,干杯壮行。
这酒是抗日将士的“救命酒”。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领导和部署下,冀东抗日联军改编为八路军冀东军区,御带山附近村庄长期作为冀东军区司令部驻扎地,成为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每当天气特别寒冷或部队打了胜仗时,御带山附近的八路军战士们就喝几杯本地烧酒御寒。酒,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冀东八路军医用酒精缺乏问题。由于部队缺医少药,卫生员给负伤的官兵们疗伤换药时,就蘸一些本地的烧酒杀菌消毒。为了减轻伤兵的痛苦,卫生员在手术时还让战士们喝上几口酒来镇静止痛。
为追忆这段峥嵘岁月,冀东革命先辈、著名作家、唐山劳动日报社第一任总编辑陈大远赋诗一首追思御带山先烈:“腰带叠翠山如带,长刀出鞘斩狼豺。万绿丛中英雄血,布于浩歌震九陔。铁笔如枪鬼神惧,青崖泣血呼英才。云天万里音容在,田家偊旅觐山来。”
今天的豹子头酒业有限公司,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村办企业,现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年可酿造原酒1000吨,公司从业人员百余人。公司基酒原料为糯高粱、大米、玉米、小麦、糯米五种粮食,以泥窖发酵酿制而成。
2012年,豹子头酒业有限公司以高粱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专门推出一项惠民举措,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周边村镇、农户进行合作,建立糯高粱种植基地,公司统一采购优质糯高粱品质,利用团购数量大的优势,实现“低采优种”,采购价低优质的糯高粱种子,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同时为消除村民对产量未知、收入未知、收购未知问题的顾虑,公司还推出种植补贴政策,凡种植糯高粱的农户即可补贴每亩200元,并提供种植方法,承诺收购等政策,没有了后顾之忧,村民们纷纷报名种植。
“将酿酒‘第一车间’建在田间地头,不仅能更好地把控原粮的品质,也能助力村民增收。”赵宝民表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始终秉承家乡酒中的红色印记,“通过深化与农民合作,既保障优质酿酒原粮供应,又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共同分享酿酒专用粮全产业链增值效益,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
无论路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最初的起点;无论时光怎么飞逝,初心的光芒都永不黯淡。如今,唐山劳动日报社携手唐山市豹子头酒业有限公司,守护、传承、延续那份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弘扬御带山红色文化 ,助力老区乡村振兴,以昂扬姿态谱写更加出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