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田得谷 尊老得福
——丰南区东田庄乡崔庄户村安和养老大院见闻
□ 白桂云
夏季,是丰南区东田庄乡崔庄户村惠民街6号最惬意的时候。院子里,一棵130年树龄的枣树上结满了果实,浓密的枝叶给院子遮出了大半院的清凉。院子南半部有戏曲亭、健身器材和爱心菜园。老人们有的围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聊天,有的在戏曲亭散步,好似一幅漂亮的农家闲居图。这就是安和养老大院。
安和养老大院是崔庄户村利用闲置农宅改造建成的,2021年9月正式对村里60岁以上的高龄、特困以及子女在外务工无人照料的老人开放。养老大院的用餐服务是每周一至周五提供午餐和晚餐,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及特困老人免费用餐,60岁至79岁的老人按照7元和5元不等的标准收费。村民们都说,安和养老大院从根本上改善了高龄以及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
7月17日上午9点多钟,大院的厨房里飘出了浓浓的肉香,这天的饭菜是米饭、家常豆腐和土豆、豆角炖肉。要去帮着搞水产养殖的儿子给鱼虾投放饵料,84岁的于连林老人顺道进来看看“中午啥好饭”。他坦言,原来是老伴做饭,人少难免凑合,自从这里给高龄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他吃得好了,干活更有劲了。
82岁的杨兆芝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平时自己做饭,常常是做一顿吃一天,吃剩饭剩菜是常事,这也很让孩子们惦记。现在到大院来吃饭,每顿饭都是现吃现做,老人说,这里一个星期饭菜没有重样的。管理员还注意荤素搭配,讲究营养,自己吃得顺口,孩子们也放心了。
说到饭菜可口,87岁的董树友滔滔不绝地夸奖起了两名管理员。老人说,管理员都是村里的晚辈,对老人们尊重不说,还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饮食喜好。老人们的牙口都不太好,她们做米饭多放水,炖肉都去了皮,给老人端饭带着笑,如果看着哪位老人有了剩饭,一定会关心地问问是什么原因。
安和养老大院是本着“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原则,以村级主办加政府补助、老人互助、社会捐助及志愿辅助的“1+4”模式建设的,主要为这里的老人提供营养膳食、文娱活动、医疗保健等日间照料服务。在大院最显眼的地方,有一张写明爱心人士捐助物资的功德榜。从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干部到各方爱心人士,你一桶油,我两袋米,小小的爱心汇聚成尊老爱老的洪流。东田庄乡团委、妇联、人大和宣传等部门联合组建了10支志愿服务团队,依靠志愿者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月还会有志愿者来免费为老人们理发。
为了便于大院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村里成立了“大院”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村“两委”兼任,两名专职管理员负责每天的饮食和卫生清洁工作。食堂严格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制度上墙,人员持证上岗。食材都是由村党支部书记董会合亲力亲为去购买,保证了老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养老大院的建成给老人们提供了离家不离村的自由,既改善了生活条件,又享受了浓浓的乡情。杨兆芝老人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希望老人去城里生活,但是老人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她表示,有了这个大院,自己更不愿意离开村子了。去年冬天,她把自己渍的酸菜拿给食堂,让管理员给大家包了饺子,大家吃得非常香,杨兆芝特别高兴。管理员也经常把自家种的菜拿给老人们吃,老人们都欢喜。69岁的董会忠说:“大家都说乡愁,啥是乡愁?这就是乡愁,我们吃的就是这份乡情。”杨兆芝说:“这就是我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