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1 06:49:3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杨玉芳:“感恩党和人民让我活出精彩人生”

视频摄制:记者 付卫峥 刘乃铮

□ 记者 刘庄子

“照片里后排左边第四个瘦瘦的年轻人就是我!那是我最后一次‘站立’……”6月27日,唐山劳动日报社全媒体刊发的震后老照片中,一张“唐山地震伤员出院留影”让年过七旬的地震截瘫患者杨玉芳感慨不已。

唐山地震伤员出院留影老照片。 记者 王欢 翻拍

47年前,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顷刻间,山崩地裂,家园倾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江苏向受难的唐山伸出援手。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了30人的医疗队赴南京接转唐山地震伤员来院治疗,杨玉芳就是其中的一员。

倔强的“站立”

这张留影拍摄于1977年10月。当时,唐山地震伤员在南通治疗、生活了一年多,在回唐前留下了影像。“照片里,像我一样的截瘫患者有3个,我们却都倔强地选择了‘站’在后排,坐姿和蹲姿的则是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说起这张照片,杨玉芳谑称自己是“滥竽充数”的人,因为所谓的“站立”,是他们依靠木质夹板,短暂地支撑着身体,勉强保持站立的姿势。

杨玉芳与老伴儿高志宏翻阅老照片。 记者 王欢 摄

“你想啊!小伙子20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前不久还活蹦乱跳,突然就被大地震夺去了行走的权利,精神上的打击是巨大的。”杨玉芳说,那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以至于看到护士送来解闷儿的金鱼,他也会发出“鱼双水中游,人孤床上愁,仰头一口水,俯首几声求”的哀叹。用杨玉芳的话说,这张“站立”的照片是他在精神坚强起来之前的思想缓冲。

杨玉芳告诉记者,当年有113名地震伤员被安排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救治,医院组织了30人的医疗队赴南京接转伤员来院治疗。1976年8月6日,所有伤员顺利入院。大家的伤情都比较严重,其中骨折病人92名,软组织或脏器损伤病人21名。医院接到病人后,立即进行各种检查,汇总有关资料,研究和制定各种治疗方案,按照病情分批分期进行截肢、椎管探查、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耻骨上造瘘、扩创、骨牵引、石膏固定、植皮等治疗。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治伤员。

回忆起自己随着地震伤员刚刚抵达江苏南通的场景,杨玉芳双眼泛起了泪花:“南通市政府几乎举全市之力,派出了大批志愿者为唐山伤员全身心治疗保驾护航。他们中除了当地医疗战线上的精兵强将外,还有歌舞团的演员、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很多企业员工。志愿者们事无巨细,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精神方面,都尽心尽力,给予了唐山伤员莫大的帮助和支持。”

踏上感恩之旅

灾难有多深重,感恩之情就有多强烈。

杨玉芳说,拜望昼思夜想的南通恩人、亲人是他多年的夙愿。2021年,在唐山市江苏商会的帮助下,杨玉芳夫妇带着曾经的回忆,踏上了感恩之旅。

当年6月3日,时隔45年,两地“亲人”再相见。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9楼会议室里,已逾花甲之年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南通亲人——当年救助他们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此时,夫妇二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如同孩子一样扑到了恩人们的怀里,紧紧地抱住他们,久久也不愿松开。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大家的眼眶渐渐湿润。

杨玉芳与老伴儿高志宏在大钊公园内欣赏美景。 记者 王欢 摄

杨玉芳给老伴儿讲述过去的故事。 记者 王欢 摄

“看到你们一切都好,我真的很开心!”曾经参与救治唐山伤员的医院原党委书记李道生对杨玉芳夫妇说。据了解,当年李道生是南通大学医学院的年级主任,唐山大地震时正值学校放暑假期间,组织上将她调来担任病区指导员,服务来自唐山的伤员。

另一位参与救治杨玉芳的医生李安,尽管年事已高,出行不便,但在家人的帮助下坚持来到了见面会现场。李安的女儿还将当年杨玉芳写有寄语的本子带到了现场——这个本子她珍藏了45年,更是将杨玉芳叔叔的期盼与勉励也铭记了45年。

“我在大地震中受伤截瘫后的第18天才第一次排便,就是你帮助我排出的,这个恩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杨玉芳激动地拉住当年志愿者潘建中的手说。据了解,潘建中是负责陪护杨玉芳的志愿者,两人年龄相仿,所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杨大哥自己受伤很严重,而且失去了多位亲人,但是他一直都很坚强乐观,积极配合医院治疗。那时我们无话不谈,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潘建中回忆道。

在感恩见面会上,杨玉芳说,自己家里有5口人不幸在地震中罹难,温暖的家顷刻间变成了残垣断壁,他痛苦万分。当看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唐山伤员,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与鼓励,让我从天灾的伤痛中振作起来。我在医院治疗、生活了4个月,身上现在还流淌着南通人民的血液。如果不是身体截瘫,我一定会年年都来南通拜望这里的恩人,可能也会把家安在南通,因为这里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和拥抱新生活的信心,这里就是我命中的福地,心中的家!”

杨玉芳将自己撰写的40万字的长篇小说《凤凰吟》带到了见面会上,书中三分之一的故事发生在南通,讴歌了南通人民的善良,展现了唐山人民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天灾,用坚定不移的信念修筑起崭新的家园。杨玉芳将几十册《凤凰吟》作为礼物捐赠给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南通市图书馆,以表达他对南通的感恩之情。

活出精彩人生

如今,杨玉芳夫妇的生活平淡而充实——杨玉芳每天坚持在城市繁华商业街区为路人配钥匙,高志宏则守在家中打理家务事。很多人说现在都是密码锁、指纹锁了,配钥匙的买卖不好做了。杨玉芳笑道:“我和老伴儿都有退休金,即使我什么都不干也衣食无忧。配钥匙只是我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我很喜欢这个工作。如果身体允许的话,我会一直干下去!”

除了自己的配钥匙摊,杨玉芳还积极创作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用最美的语言歌颂祖国、歌颂党,讴歌人世间的美好与善良。“当精神崛起后,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感恩、回报。”

杨玉芳告诉记者,过去写诗、朗诵更多出于个人爱好,现在则要扛起一份责任——他要将党和人民对残疾人的关怀化为精神力量,写成诗歌,把党的恩情传递给整个社会。多年来,从公益慈善活动到走上央视舞台,杨玉芳夫妇不停奔波,让更多人了解、感知地震截瘫伤员的幸福生活、不屈精神,以及迸发出的生命光彩。

编辑: 张远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