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07:13:2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爱国拥军模范”马勇:从农家到军营一辆老百姓的“驴吉普”拉了啥?

从农家到军营一辆老百姓的“驴吉普”拉了啥?

——再听“爱国拥军模范”马勇的故事

□ 张薇 施疑 刘珲 梁竞艳 葛昌秋

作为“河北省双拥模范城”,滦州市的双拥工作有着深厚的基础,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滦州市人民武装部的“双拥工作展室”中,一位普通的老人和一辆普通的小驴车,展示了不普通的拥军历程,感动了无数人。7月7日,记者来到滦州市马庄子村,寻访“小驴车”的印迹,再次聆听主人马勇的故事。

马勇:一马当先暖军营

老马的这辆“驴吉普”,走出一条独特的拥军路。

“啪!就是一个军礼!腰板儿挺直,立正的样子忒神气!一进军营,大哥就像变了一个人!”说到马勇,59岁的马森一脸的骄傲。

他是马勇的叔伯兄弟,曾经当过兵,对军营的生活很熟悉。

在滦州马庄子村,马家是个大户。根本没有当过兵的马勇是个普通的庄稼人,但他却凭着那辆小驴车成了一名响当当的“老兵”,被尊为马家的“带头人”,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尽管他已经走了八年,人们却依旧清晰地记得他的样子。“不能忘了部队的恩情。” “咱也没啥大能耐,只能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战士们到了咱这里,咱就应该尽点家长的责任。” “军队驻在咱这里,和咱老百姓就是一家人。”马勇常挂在嘴边的这几句话,至今不少人耳熟能详。

马勇的故事要从1976年讲起。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马勇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被埋在了废墟中,是解放军将他们抢救出来,并安排好生活。从外地赶回来的马勇,看到妻儿安然无恙,顿时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心想这份恩情怎么报答?

1983年的一天,马勇的大儿子马福生跑回家,说驻军二营拉粮的车坏在半道上了。老马二话没说,套上毛驴就走。通过这次“意外”,他发现炊事班每月都需拉粮、运煤、买菜,当时交通又很不便,时常还有家属到军营要接站、送站等,都需要用车。他一下子觉得有了“可乘之机”,这辆小驴车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天,老马赶着驴车就来“请战”。自此,他忙完家里的农活,就来军营找活干,跟战士们一起打扫卫生运垃圾,把粮食、蔬菜由仓库分送到十多个伙房,到市场买粮买菜和接送家属。常常天不亮他就套车进军营,一忙就是一整天。战士们对老马的驴车也有了感情,亲切地称之为“驴吉普”。

一次大雪后,路面滑得像镜子。夜里一名战士摔伤了腿,急需上医院。“这种天气,去哪儿找车呢?”他们突然想到了“驴吉普”。这时老马正侍候生病卧床的老伴,听说后他立刻赶上毛驴车出发了,一直到凌晨3时,他才回到家里。第二天,他又给军营拉了500多公斤粮食。因为劳累过度,马勇病倒了。临去医院他还叮嘱儿子别忘了给二连拉粮,给五连送煤。

当部队搞换防人去房空,老马就主动当起了营区的“义务警卫”。100多天里,他在营房内外巡逻守护,接防的战士看到的是:营院内打扫得干干净净,40多座猪圈修葺一新,20多亩菜地收拾得利利整整,没丢一砖一瓦,没少一块玻璃。

几十年,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马勇拥军热情不减。风里来雨里去,他为部队运出的垃圾可以堆成小山,运送的粮食足有3000吨,坐过他“驴吉普”的官兵和家属成百上千。马勇家先后有5头毛驴“退役”,6辆车篷架“解甲”,20个轮胎“归田”,5辆自行车、1辆农用三轮车,也成了备用的“拥军车”。马勇获得多项荣誉,成为省“爱国拥军模范”。

马勇不仅自己拥军,还带出了一个拥军大家庭。大儿子马福生开修车部,义务给战士们修理自行车千余辆次;部队汽车坏了,他也帮忙修理;他还把自购的农用车也奉献出来为部队服务。二儿子马福良带着自己的加工机器去军营,义务轧面条、磨豆腐。老伴孙宝玲经常领着两个儿媳为官兵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十几年来,洗衣缝被2万多件。大年三十儿,怕有些刚当兵的小同志想家,她又去军营和战士们一起包饺子。

马勇的拥军行动,成为滦州的感人故事。2006年,唐山军分区全体官兵捐款24700元,唐山市政府出资3万元,共同为马勇盖了三间新房。5月25日,他和老伴告别居住了近30年的老房,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新家。军分区、市政府还给他送来价值近万元的家具、彩电和冰箱,奏响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时代真情新序曲。

老马这“一马当先”之举,不仅温暖了一座军营,而且带出了“众马争先”的局面。

滦州:万马奔腾铸文明

前辈的荣誉,是全家的光荣,也是全村的骄傲。马家人捧着证书,拥军又重新开始。

“这是爷爷用过的马鞭子,我一直珍藏着。看到它我就想到了当年的事儿。”在挂满锦旗的家里,马志武说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坐着爷爷的小驴车去军营……不过现在他开的是大铲车。

志武是福良的儿子,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马鞭子的时候,就记住了“一定要把军营的事办好”这句话。爷爷把马鞭子给父亲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今年已经35岁的志武,不仅传承了拥军的家风,还坚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人生信条。

2007年秋天,马庄子村边出了车祸,司机双腿死死卡在驾驶室里,情况十分危急。志武和父亲马上开着大铲车赶到现场,几经努力救出了司机。事后两家人成了好朋友,至今仍在走动。其实,见义勇为、奋力救人的事,他已经做过三次了,每回都是帮人化险为夷。志武的大铲车,就像爷爷的“驴吉普”,已经成了马家的新“标志”。村里的公益事,村民们的家里事,只要有需要,志武随叫随到,人们都说他挺像当年的“老马”。“现在我不能像爷爷那样为军营效力,但我要把爷爷的那种劲儿用在社会上。”志武说。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将来让儿子马子航穿上军装,去实现爷爷的愿望,也圆自己的军营梦。

马家与军营有着特殊的感情,军营跟马庄子和滦州也有着不解之缘。由此,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在当地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新时尚。

作为马家的后人,马庄子村党支部书记马超也是从军营走出来的庄稼汉,既熟知乡情乡音,又了解军人军营。看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听着各家各户赞不绝口,村民文明意识越来越强,他对乡村振兴信心十足。如今全村已经实现了环境绿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村里和其他30个村组成了花生合作社,使主要农产品有了大市场。“我们村有70多个退伍军人,还有78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力量源泉!”马超一挥手,仿佛眼前是千军万马。

而在滦州,绝不只是马勇拥军,也绝不只是马家和马庄子村拥军,像马勇那样的双拥模范、文明标兵、道德模范比比皆是。在人武部的展室中,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在文明办的表彰中,有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在滦州人的心目中,有一个个温馨的记忆:

董配永,一位有特殊情怀的企业家,对拥军情有独钟。他曾经捐资千万元用于拥军优属,同时还安置了80多名复退军人,被评为唐山市首届“最美拥军人物”。

徐利鑫,秉持军人本色,担当社会责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特别是为现役军人家属千方百计提供就业岗位。他资助 10 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万余元,被称为 “最美退伍兵”。

蔡宗权,店坨小学校长,2022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得知匹配成功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患者重燃生命之火,拯救了一个绝望的家庭。

……

道德模范、文明标兵是滦州文明建设的风向标,是城市荣耀的注解和证明。滦州四次荣获“河北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开展十余年的“感动滦州”道德模范评选,有90位模范人物上榜;从2022年持续开展“文明标兵”评选,至今已有50余人当选。去年,在全省15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滦州市位列第一,并连续两年获得全省通报表扬,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良好基础。滦州正在展现着“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风采。在唐山“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中,滦州是极为精彩的篇章。

人人为城市代言,事事为人民着想。文明滦州,有万马奔腾之势;闻名九州,有马不停蹄之功。

艾维华:跃马扬鞭写典型

报纸已泛黄,记忆却犹新。1992年2月26日,唐山劳动日报刊发通讯《赤诚拥军》。

“坐上小驴车一走进军营,我就感到非常亲切,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激动!”30多年后说起马勇,回忆起当时的每一个细节,艾维华仍兴奋不已,因为马勇是她采访过的典型中印象最深的。

大学毕业后,艾维华成了报社的记者,岗位是在农村部。“记者必须到一线去,才能有好新闻。”当年她一个猛子扎到基层,在迁西县住了小一个月,写了数篇稿子,其中一篇还得了好新闻奖。

到了政教部后,艾维华负责对口联系部队等单位。作为从农村长大的孩子,她熟悉田园生活,朴素的情感中对军人有一种崇敬。工作后不久,艾维华如愿成了一名军嫂,对军人、部队有了更深的特殊感情。她爱人从军校毕业后,远在新疆服役八年。她曾带着三岁的女儿去新疆探亲,丈夫在艰苦环境里的坚守,让她对国防绿和军人的奉献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还享受了军嫂的优待!”她说坐月子的时候,报社李总编还特意送来一篮鸡蛋慰问,让她心里挺温暖。

1992年初的一天,艾维华得到线索,“毛驴车,拥军,十年”,她眼前一亮,当即决定到现场好好挖掘马勇这位典型。

她数次坐上马勇的毛驴车,到军营,到车站,到马勇十年里常走的拥军路。“他不是能说会道的人,得一句一句地问,一件事一件事地抠。”艾维华说,马勇那种朴实纯真、善良感恩的品德,是中国百姓传统美德的体现,特别是对军人的感情,比她还要深,因为他妻儿的命都是解放军救的。

经过三天的深入采访,艾维华关起门来用心写、尽心改,三天后才成稿。1992年2月26日,通讯《赤诚拥军——记滦县马庄子村拥军模范马勇》在《唐山劳动日报》头版发表了。此后,马勇的事迹被《战友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

马勇成了拥军典型,但仅仅“一马当先”还远远不够,艾维华了解到常玉珍的事迹后,马上联系采访。当然又是一次次“逼问”、一回回“跟踪”,在日常接触和面对面交流中,她不仅和常玉珍成了好朋友,还获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常玉珍的家国情怀,对革命英雄、部队功臣、子弟兵们的热爱、关心、敬重,堪称拥军模范,正是时代的好典型。

于是,一篇《“大姐”常玉珍》成了《唐山劳动日报》头版的倒头条,刊发当天就有了不小的反响,“记者小艾”再次走进军营和读者中。后来,常玉珍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也是“爱国拥军”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国的模范,在社会上有了很大影响。

凭着对职业和军人的情感,艾维华还注重培养通讯员,帮助唐山的驻军和武警支队带出了十几名笔杆子,为部队的宣传工作贡献了力量。

艾维华现已退休,六年的“军线记者”经历,虽然不是在战火硝烟中,但让她感受到了“钢铁长城”的威武,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这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如果有机会,我还要进军营,还要写拥军。”艾维华说,“带着激情采访,带着感情写作,始终是党报人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踏征程跃马扬鞭,寄真情奋笔昂扬!我们当勇毅前行,也必是马到成功。

【采访轶事】

1、一条马鞭

“这是当年父亲用过的鞭子,我儿子珍藏了多年,今天送给你们吧!”马福良郑重地说。马勇的那辆“驴吉普”被有关部门收为展品,家里仅存一条鞭子做纪念,许多人想收藏,都被他谢绝了。 这条马鞭将在唐山劳动日报报史馆展藏。

2、一张报纸

1993年12月4日《解放军报》周末版头条刊登了《唐山大地震后延续的故事》,其中有马勇拥军的事迹,作者之一是杜建国。巧的是,杜建国从部队转业后成了唐山劳动日报社的记者。 马福良将报纸捐赠给报史馆。

3、一盆水粥

采访到了中午,马家人集体“做思想工作”,并正告记者要懂得“鱼水情”,不能“伤感情”。记者只好“就饭”,品尝水粥咸鸭蛋“绝配”的乡情。自己准备的面包和水原封不动地留在了车上。

“老马”识途

□ 葛昌秋

在马庄子村,马勇可谓大名鼎鼎,是名副其实的“老马”。

说他是农民,他却干了非农的事,而且还得了荣誉称号;

说他是领导,他却不在职也不在编,而且行动很有号召力;

说他是军人,他却没穿军装没入伍,而且如同老兵在军营;

但他是党员,是滦州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就是这位冀东乡村的平凡庄稼汉,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仅凭一辆简单的“驴吉普”,就成为军营中“特殊的一员”,干成了“拥军模范”。因为,他的“驴吉普”上,拉满了“军民鱼水深情”。

说起拥军,老马认准了一条道儿,他懂得感恩,心里常念“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朴素的情感,支撑了他的拥军行动。马勇的感恩是干实实在在的事,绝不做表面文章,也不是官样做法,更不能名利至上。这既是做事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品德。因此,他带出了优秀的家风、村风、民风。

回味拥军,滦州有红色基因和优良的传统。从抗战时期的“堡垒户”,到现在百姓的“驴吉普”;从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从投身军营保家卫国,到文明城市的创建……凡有国防绿的地方,就有人民拥军的旗帜,这不仅是信仰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底蕴。拥军已经成为涵养政治生态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

创新拥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不忘“民兵是胜利之本”,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就能找准工作定位,体现执政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更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筑牢新时代的新长城。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思想上、行动上,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创新拥军工作,表达拥军感情,也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滦州的做法既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又赢得了百姓口碑,非常值得点赞。

其实,拥军和爱民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是发展的共同体。只有国泰民安,才能享受幸福生活,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虽然老马去了,但那条马鞭子还在,那辆“驴吉普”的品牌依旧闪闪发光;

尽管老马走了,但他却为后人领出了一条拥军大道,让拥军成为一种新风俗。

照片摄影 葛昌秋

编辑: 赵曦辉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