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07:32:5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路北:科技赋农助推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路北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农业特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扶持大国农匠、培育和引进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持续推动科技赋农,激发了全区农业经济新活力。

科技创新 盐碱地装上“发动机”

“我们自主研发了利用农林废弃物制备炭基土壤修复材料的专业化成套设备,综合了生物质炭生产和生物质炭改性两套工艺的特点,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直接生产出改性生物质炭。”站在河北天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联合创新工作室,董事长巩雪桦自豪地说。

2015年,巩雪桦首次提出“炭基生产模式”概念,并在国内首创了自主研发的利用农林废弃物制备炭基土壤修复材料进行盐碱地及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技术。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致力于炭基模式的推广和应用,用科技不断探索农业新出路。2018年曾获“全国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冠军,2019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2022年,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会场活动上,巩雪桦捧得农业农村部“大国农匠”创新创业类一等奖,为全省唯一。

多年以来,巩雪桦带领团队投身于科技赋农、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打造了“河北中赵案例”中的“谷地果乡”模式,引进以色列高新技术设备,利用“靶分子分离加压减温冷萃取技术”在国内首创自炭基紫玉米中提取植物源性固体花青素,做优炭基种植产业、做强炭基食品深加工产业,培育本地知名品牌。同时,团队还定期培训村民,让村民学习专业技能,让炭基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动机”,真正做到了创新和致富两手抓,产业和技术全面开花。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中赵庄农牧、特色、文旅产品为一体的电商平台。

科技赋农使得炭基产业的发展驱动力更足,中赵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逐年递增,经济效益凸显。

物产“清奇” “小农场”引领新风潮

“玉米不煮蒸起来,水果花生是招牌。桃儿梨子内部卖,红薯不在泥里待……”这是路北区韩城镇大秋依依农场流传的一首童谣。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大秋依依农场采摘园内总是欢声笑语。这里的樱桃番茄、水果花生、心型沙果等新兴作物,不仅将农场打造成城市近郊休闲采摘打卡地,更是吸引了各类团体、学校到此开展团建和研学游活动。

“农场总占地228亩,以红薯种植销售为主。”大秋农场的负责人吴艳秋介绍道:“农场成立于2015年,始终坚持健康有机、科技先行,按照生产技术规范种植红薯、花生、玉米、果树和各类时令蔬菜、花卉。智慧化的管理和培育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节约土地成本,还能因其独特景观增加农场的观光功能。”

2020年大秋依依家庭农场被唐山市农研所授予“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科研示范基地”。同年,在农研所专家的指导下正式引进花青素紫玉米并种植成功。一经上市,获得市场的一致好评。“花青素紫玉米是一种上乘的天然美味营养保健食品,特别富含抗癌元素硒,而且口感极佳,既软又嫩,皮薄滑溜稍粘,还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吴艳秋介绍。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东风,借助科技引进赋能绿色农业,大秋农场将力争成为集劳动实践教学、农业知识获取、新农品种植展示、田园风光采摘和体验农业种植收获服务于一体的重点综合农业示范基地。

如今的大秋农场已然成为路北区乃至唐山市城郊农业的一张亮眼名片,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总会吸引来自全市各地的市民争相入园采摘,沉浸式感受绿色农业、田园牧歌的惬意生活。走在田间的吴艳秋意气风发地表示,“今后我们将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与示范推广,进行科普知识培训,传播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产业,共同奔小康奔幸福。”

陆北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