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雪漫 通讯员 张鋆
视频摄制:记者 魏伟 刘乃铮
“我女儿叫于水情,她的名字就是当年地震解放军给取的,为的就是纪念解放军和唐山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8月1日,唐山劳动日报社全媒体刊发的唐山抗震救灾中军民鱼水情深的老照片,引起了众多唐山百姓的共鸣。开平区的于凤荣老人更是满怀深情地为记者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和人民子弟兵之间的感人故事。
母亲于凤荣给女儿于水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记者 王欢 摄
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字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居住在开平区新工村工房的于凤荣已快到临产期。“我被人从废墟中扒出来后,住在临时搭建的一个四面透风的棚子里。生产那天,屋外大雨倾盆,棚内四处漏雨。” 47年后,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于凤荣仍唏嘘不已。就在一家人焦急无助之际,正在此处抗震救灾的原沈阳军区某部的几名解放军战士赶到了,他们脱下自己的雨衣盖在棚子上,又冒雨从几里外扛来油毡把棚子盖得滴水不漏,在解放军战士的温暖守护下,8月4日零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
当时的唐山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没水、没电、没吃、没喝,又是解放军战士们及时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大米粥和鸡蛋。吃着这珍贵的“月子餐”,于凤荣感动得泪水涟涟。于凤荣说,当年在他们这里抗震救灾的连队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爱民模范连”光荣称号。后来得知该连连长叫陈晓东,指导员叫李传尧。在随后的一个月里,这支部队的官兵几乎天天来看望她,送来宝贵的奶粉、挂面和食用油等必需品,帮她和孩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有一次,部队几位官兵又来看望。于凤荣提出希望大家帮着给女儿起个名字,有的说叫“爱军”,有的说叫“拥军”,最后一位教导员建议说:“孩子的父母都姓于,就叫于水情怎么样?军民鱼水情嘛!” 于是,这个有特殊意义并饱含深情的名字获得全家一致通过。一个名字,一段情。这份感人至深的鱼水深情,从此深深地印在了于凤荣一家人心中。
两件传家宝
“我们家珍藏着两件宝贝,我妈把它们传给了我,我又将它们交到女儿手中。”于水情告诉记者,家中珍藏的这两件传家宝,一件是两张红色壹元面值的人民币,另一件是两套宝宝服,它们都见证了人民子弟兵对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谊。
于水情出生不久,抗震救灾部队就接到建筑居民简易房的任务。这天不巧遇上大雨,指战员们冒着瓢泼大雨,紧张而有秩序地施着工。他们一直忙到掌灯,屋内套泥的工作还没完成。连首长决定“打夜战,不干完活儿,决不收兵。”突然,一位小战士在登高用力往墙皮上套泥的时候,不慎脚下一滑跌倒了,把脚扭伤。同时,也把照明的煤油灯灯罩给打碎了。第二天,这位伤脚的小战士专程来找于凤荣赔礼道歉,并从兜里掏出两张壹元的人民币,递给于凤荣,说是赔打碎的灯罩钱。于凤荣却执意不收:“你们把素不相识的我当成了亲人,帮了我们那么多,这么多恩情,我们都无以回报,一只灯罩值几个钱?”可是,这位小战士,却一再坚持要赔。他说:“大地震给你们造成的损失太大了,我们是来抗震救灾的,绝对不能再给唐山人民增加一分一毫的损失啊。”说完,这位小战士把钱往于凤荣手中一塞,便扭头跑出了屋外。 “这个小战士,当时每月只有6元津贴费。”说起当年的一幕,于凤荣眼中满含热泪。当年小战士赔付的两张红色壹元纸币,一直被于凤荣一家当成“传家宝”珍藏着。
左图:于水情的女儿穿着解放军当年赠送的小军服,这套小军服已经成了她家的“传家宝”;右图:为报答解放军的恩情,于水情投身军营,图为身着军装的于水情。
另一件“传家宝”是解放军当年送给于水情的两套宝宝服。于凤荣说,于水情满月时,解放军给孩子送来了奶粉、罐头和一身肉红色的宝宝服。帽子上绣着 “红心向党”4个字;上衣的两衿,分别绣着“幸福不忘毛主席”和“长大接好革命班”;在裤子兜兜上,绣着“于水情”的名字。这些字是“爱民模范连”全体官兵,一针一线缝上去的。
当年9月, 部队准备撤离唐山前夕,连长陈晓东、指导员李传尧代表全连官兵,又给于水情送来了一套他们亲自改制的绿色小军装和一个军用水壶。这身“小军装”成了童年于水情的最爱,只有在重大场合,她才舍得穿一下。因为当年没有留下照片,为了弥补遗憾,于水情后来特意让年幼的女儿穿上这身小军服照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从小我就听母亲讲述这两件宝贝的来历,后来我又讲给女儿听。”于水情告诉记者,尽管地震以后,她们搬过多次家,可家里的这两件宝贝却始终被悉心、妥善地珍藏着。在于水情看来,他们珍藏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对人民子弟兵的那份深厚情谊。
三代拥军情
“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商量着想让家里出个军嫂呢。”记者到于水情家采访时,她正和母亲商量为女儿找对象的事情。于水情的女儿今年23岁,大学毕业,青春靓丽,“我们想让她嫁给‘兵哥哥’,以圆我家三代拥军情。” 于水情告诉记者,47年前那一段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鱼水深情,让他们一家人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情感,而他们又把这种深情融入到从不间断的拥军行动中去。
于水情与母亲于凤荣手挽手逛公园,唠家常。 记者 王欢 摄
“从地震后被救助的那一刻起,我就确立了报恩的念头。” 于凤荣告诉记者,当时,她一直想送给解放军官兵一件礼物,以表达谢意。可是地震使他们家徒四壁,为此事她绞尽脑汁。后来她终于想到家中珍藏的一套《列宁全集》(合订本)。于是她将自己结婚时包裹衣服的布质红色包袱皮找出来洗干净,做成“包书皮”,包裹着《列宁全集》。然后在包书皮上亲手一针一线绣成28个红色大字:“敬赠亲人解放军,军爱民来民拥军,阶级情谊似海深,唐山马矿于水情”。 “当时为了绣好这28个红色大字,我一宿没睡,连续点了6根蜡烛,绣完我的手都不会动了。”如今,这件饱含深情的礼物已经被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见证着唐山军民的鱼水深情。此后,于凤荣坚持多年到驻唐部队慰问,在她的带动下,儿子大学毕业后,成为开平区武装部国防教育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女儿于水情更是直接投身军营。
“从记事时起,我就知道解放军是我家的大恩人。”于水情说:“我很幸运有这个特殊的名字,也因为这个名字,我从小就立志参军。”1992年12月,读高中的于水情,终于如愿应征入伍,到河南二炮某基地当了一名通信兵。在部队的培养下,于水情不仅多次受到表彰,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底,于水情光荣退伍,到市交通局工作。如今,47岁的于水情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多年来,她始终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管什么时候,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2000年,于水情的女儿出生,现在23岁的女儿已成为这个家里的第三代“拥军人”。于水情说,在他们影响下,女儿从小就对军人抱有特殊的感情,虽然她想投身军营的愿望没有达成,但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利用自己的特长,在舞台和网络上传递着拥军情怀。
于水情与母亲在公园内健身,聊天,享受当今幸福生活。 记者 王欢 摄
“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望着窗外车水马龙、鳞次栉比的新唐山,回眸和英雄城市共同走过的47年,于水情有感而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浓浓的军民鱼水情都弥足珍贵,我本身就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者,我会把这份情谊一直传承下去,永世不息。”
于水情一家的故事,仅是唐山人拥军的一个缩影。47年来,唐山人把对子弟兵的特殊感情化作拥军的一个个实际行动,唐山已连续八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唐山“于水情”们还会不断演绎更多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