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志远)开机先看广告、收费名目五花八门、连续充值仍没法看完全部内容……智能电视虽功能丰富,但“套娃式”收费、复杂的操作系统引发消费者不满。消协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谨慎选择智能电视的各类充值会员服务,妥善保留相关证据,以备事后向行政主管部门或消协组织投诉维权。
近段时间,有消费者反映,想给放暑假在家的孩子看电视上的免费动画片,却一不小心就跳转到各种下载页面,被诱导开通会员,去广告要买免广告的会员,投屏还要买电视端的会员。在没有开通会员的情况下,只能收看少量免费节目,且资源较老、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免费专区隐藏较深,会员内容只有几分钟试看。
调查发现,当前很多智能电视品牌有自己的内容平台,同时还内嵌了各类热门视频平台的内容,但无论点进哪个平台,都有各种套餐引导消费者充值会员。选择开通会员后,又往往陷入“套娃式”消费。消费者开通了智能电视会员后,还要开通其它视频平台会员;普通移动端会员权限只在手机、电脑等端口有效,在电视端观看还要另充值全屏会员等。就算用户愿意成为会员,摆在前面的还有不同细分领域会员的选择。
智能电视“套娃式”多重收费和不公平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直接原因是相关方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8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有关单位,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会议要求,今年年底前,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