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07:18:15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杨玉剑:“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志远

9月18日,走进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A1展厅北方瓷都展区,一件件烧制在洁白骨质瓷上的书法作品引得参观者驻足观看。

上图为烧制在骨质瓷上的杨玉剑大师书法作品。 唐山劳动日报记者 张北男 摄

行草作品自然流动间又增添了几分清逸洒脱,魏碑作品高贵雄浑却又飘逸俊朗、平正温婉,使人清晰地嗅到了它跨越千年,直抵魏晋的韵味。这些书法作品的创作者便是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杨玉剑。

杨玉剑出身于唐山一户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喜爱书法,作品从开始入选国展,到进入兰亭四十二子展览,短短几年间,杨玉剑迈向了中国书法的顶级殿堂,成为当今书坛的佼佼者。

图为杨玉剑大师接受唐山劳动日报记者专访。

他常说:“习书与做人不是两件事。”本届陶博会上,杨玉剑的展品较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参展作品中最具唐山特色的是《共筑开滦梦》,书写了开滦建矿140周年的情怀。这是一幅手卷形式的瓷板作品,体现了唐山煤矿文化、陶瓷文化的历史变迁。

杨玉剑的书法作品用笔疾徐有度、沉着精到,线条刚劲虬美、古朴多姿,布白虚实相生、张弛有度,带给人以悠逸纯净、古雅率真、简约流美的审美意趣。

初学书法时,杨玉剑和其他爱好书法的孩子一样,也是从唐楷入手,所不同的是,每当他练字时,父亲总默默地坐在边上陪着。玉剑写一小时,父亲陪一小时,玉剑写3小时,父亲陪3小时。父亲不懂书法,但他怜爱喜欢书法的儿子,不能指导孩子的练习,但他能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就这样,一个人的追求,成为两代人的梦想。

自2011年起,从信德杯全国书法展优秀提名奖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杨玉剑先后在包括象征中国书法最高荣誉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雅集42人展等全国性书法展赛上获奖(入展)近20次。每接到领奖通知书,他总会带上父亲一同前往,一方面让父亲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一方面,也是以这种方式,感恩年少时灯光下两代人相对伏案的坚持。

杨玉剑在20余年的学书经历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有过太多的止步不前、瓶颈扼喉的痛苦和迷茫,所幸他始终没有放弃。他从唐楷入门,上追魏晋,在王羲之小楷上停留驻足,苦下功夫。同时,临帖之余,刻苦学习语言文字学、诗词格律、历代书论等,以补强自己文化水平不足的缺陷。

但是,书越读越厚,字越写越怯。在这样一份煎熬中,2010年,杨玉剑走进了中书协培训中心。在这里,他接受了最正规的书法教育。他的导师是著名书法家胡立民先生,在楷书和行草书上极有建树。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杨玉剑通过对《李壁墓志》《乐安王墓志》《圣教序》,以及《黄庭经》《曹娥碑》等魏碑、二王法帖的临习,从点画入手,紧抠细节,师古人,承传统,从艺术和审美的高度,向古帖汲取养分。在胡老师身边他一跟就是4年,后来,他又成为胡立民导师班助教。在胡老师的影响下,杨玉剑在加强书法艺术学习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思想品格的锤炼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杨玉剑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他为人低调,心性平和,每年都要抽出时间陪家人外出旅游,感受自然山川的造化,体味人生社会的美好。

杨玉剑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绩,但他并没有放慢追求的脚步,仍在艺术的世界里潜心研修。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