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饭咧!”中午11时30分,随着帮厨志愿者李秀文一声招呼,十几位大爷大娘举着碗盆,在厨房窗口前排起了队。“今天午饭是蒸饺,还有虾皮萝卜汤。”在不断的盛菜重复声中,老人们坐在餐桌前,幸福的午餐开始了。
图为小食堂里,志愿者为老人们盛饭。 韩茂民 摄
这是滦南县胡各庄镇康中河村互助幸福院小食堂午饭开饭时的场景。为75岁以上老人提供养老餐食,在这个有600口人的小村庄已经坚持了近4年的时间。
康中河村共有村民150户600口人,村里75岁以上老人38人,大多数子女不在身边,“吃口热饭”成为他们的痛点。2019年12月,村里正式启动互助幸福院小食堂的建设,地址选在村小学的旧址,装修资金缺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新高垫付了15万元。提及办互助幸福院小食堂的起因,李新高说,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让自己备受触动。“我们办起一个养老小食堂,就是解决老人们吃饭的问题!”
养老小食堂建成,李新高、李蕊、李东辉、徐艳霞等村两委干部和村里的党员带头捐款,用于小食堂的启动资金,村民们也纷纷自觉捐款捐物3万多元。李新高曾在曹妃甸从事土建工程,小食堂开业前,他几乎把通讯录里好友们的电话都打了一遍,动员大家为小食堂进行募捐。你送来几桶花生油,他送来几袋大米,看着大家积极踊跃的样子,原来对小食堂办下去还有点犹豫的李新高等村干部心里热乎乎的。
小食堂准备开伙了,可是谁来做饭,谁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送饭去呢?正当村干部们发愁时,李新高的爱人李秀文和预备党员徐艳霞站了出来。接着,李北民、李成杰、郑秀华、肖志军……主动到小食堂报名的志愿者就有30多人。村里把志愿者分为餐饮组、送餐和卫生组、蔬菜种植管理组,轮流上岗,各司其职,免费提供志愿服务。
康中河村互助幸福院养老小食堂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开办起来了,年满75岁的老人以及五保低保户每天8元钱就能到养老小食堂按时吃上三顿可口的热乎饭,早晚餐“一粥一饭一份菜”,午餐“一荤一素一碗汤”,一周不重样,而且肉蛋菜奶合理搭配;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会有志愿者用保温饭盒把饭菜送到家里,彻底解决了老人吃饭难。
为了节约小食堂运行成本,李新高广开思路在村里开辟出两块零散耕地建起小食堂的专用小菜园,夏天黄瓜豆角西红柿,冬天萝卜白菜马铃薯,一年四季都能为小食堂提供新鲜的食材。“地里长啥,我们就吃啥,每天的蔬菜钱省下了。”李新高带着就餐的老人们在小菜园里拔拔草、摘摘菜,老人们每天的就餐费用也从8元变成了5元,小菜园里也充满欢声笑语。
“我们在小食堂就餐3年多了,真是享福啊!”80多岁的李素云、李桂娥两位老人说,“过去家里一个人,没心情做饭,现在村里操持着给变着花样做饭吃,老哥们姐们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这日子真是好。”
李新高和村两委干部们每天为村里的小食堂忙忙碌碌,小食堂志愿服务者每天轮流为老人服务、送餐,李新高欣慰地说:“小食堂运转以来,每天都有往小食堂捐食材的村民,看着老人们吃得好吃得幸福,这也是全村人的心愿。”
记者 魏伟 通讯员 冯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