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06:42:0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 记者 梁赞英

“不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日前,在曹妃甸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说起该所科研人员多年来对盐碱地治理的探索,该所水稻研究室原主任、唐山市水稻首席专家、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质水稻岗位专家张启星十分自豪。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土壤含盐量太高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对这种“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的课题。

“要改变水稻生产水平低的现状,就要通过种子的选育、扩繁、推广,真正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作为我省唯一以滨海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省级科研机构,滨海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紧紧围绕水稻、耐盐绿化植物、功能植物、滨海生态、盐碱地果蔬、秸秆综合利用等6大研究领域,深入田间地头,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市盐碱地综合治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三五”以来,该所审定各类水稻新品种34个,其中以 “滨稻8号”“滨稻20”“垦糯10号”“冀香粳2号”“香粳5”等为代表的耐盐高产优质品种及减肥减药、绿色稻米生产技术,推广应用30余万亩;审定耐盐棉花品种2个,推广2万余亩;育成高产高油耐盐油葵新品种1个、亩产2000公斤以上的耐盐菊芋新品种1个、优质高油高蛋白耐盐大豆新品种“滨豆2号”“滨豆5号”、亩产1000公斤干叶的耐盐药食兼用蒲公英新品种“滨蒲1号”“滨蒲2号”;选育出强耐盐海棠品种“盐星”,其耐盐能力达0.6%,是普通海棠的2倍,既可用于重度盐碱地绿化,又可做苹果砧木,且已成功嫁接苹果;育成耐盐能力0.6%的紫花芙蓉葵、柳叶马鞭草,耐盐能力1.0%的柽柳、景天等绿化植物品种8个,配套原土绿化技术,累计推广应用60万余平方米。

在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方面,该所成功研发出 “梯次推进”“三位一体”“上改下排”等盐碱地分级分类生态化改良利用技术,实现了快速排盐和产能提升;研发的“集成咸水利用+盐碱地设施果蔬”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达到节水保产提质效果,已在我市和沧州地区部分中重度盐碱地推广应用;研发的绿色环保型滨海盐碱土壤调理剂,在重度盐碱地上应用,可达到耕层土壤降盐培肥的效果;研发低温秸秆腐熟剂HT20,解决了北方水稻秸秆还田腐解难的问题;该所还开发出蒲公英茶、金花葵、菊芋降糖产品以及以蒲公英为主要原料的“替抗”复合饲料添加剂,推动了耐盐植物产业化应用。

“我们的职业就是在泥土中播种希望、播种未来,既然选择了农科研究,就要不怕吃苦!”张启星告诉记者,水稻育种从发现变异到选择变异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研究人员每年在炎热的8月份做杂交试验,从近万份变异材料中择优选拔,并加以稳定其基因特性,这个过程极其枯燥,而且还伴随着失败的风险。“水稻育种是农田里的学问,脚下踩泥才会心中有数,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挥汗如雨,在浓密扎脚的禾苗中不停穿梭,头顶上蚊虫追逐,裤管下两腿是泥,这是研究人员的工作常态。”

精织田间锦绣,揣摩水稻文章。滨海农业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们,以求实、创新、敬业、爱民的情怀和众多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