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 06:35:2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九旬退休教师拾荒助学20余年 资助500余名贫困学子

“走下讲台时我立过誓,余生要靠双手来助人。”这是我市路南区一名退休老教师的铮铮誓言。为此,他20余年如一日,靠拾荒累计帮助500余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刘义出生于1934年,前半生,他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后半生,他是助人为乐的党员模范。在抗战时期长大的刘义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在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刻苦学习,靠着救济金、助学金,一步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大半生教书生涯中,他目睹了许多学生因家贫而辍学,这些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退休后,如何帮助这些贫困孩子完成学业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情结。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他深知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不易,为了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老人萌生了靠拾荒来助学的念头。就这样,一根木棍,一个编织袋,一身旧衣服,成了他每天的装束。他走街串巷,风雨无阻,捡拾纸箱子、塑料瓶、酒瓶、易拉罐等废品。刘义不是环卫工,也不是以拾荒为生的人,他做这些完全是为了帮助他人,他把卖废品换来的钱全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不能换钱的垃圾,他就清扫后分类放入街头的垃圾桶。他常说:“是党给了我一切,少年时家乡养育了我,青年时国家培养了我,老年时社会保障了我。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全心全意回报社会。”

2001年,他首次将1000元助学金,捐给了迁西县上屋村小学。自此,老人一年四季穿着捡来的衣服,每天凌晨出门,不畏严寒酷暑,走街串巷,翻拾垃圾,这一坚持就是20年。“每弯一次腰,我就觉得能给困难的人多一份帮助。”这是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1年,在一次拾荒途中,老人偶然得知乐亭县有个聋哑女孩丽丽(化名)生活困难、安装不起人工耳蜗。于是,他通过熟人打听到丽丽的家庭住址,特意给丽丽寄去500元钱。此后两年,他又陆续寄去近千元钱。尽管没见过面,但小女孩记住了这位拾荒爷爷。2014年春节,安装上人工耳蜗的小女孩专门给老人打来电话:“爷爷,谢谢您!”一句简单的致谢,让老人激动不已:“听说孩子因为耳聋,以前都不会说话,没想到她现在能和我说‘谢谢’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多年来,老人靠拾荒攒下8万余元,资助了500余名贫困学生。刘义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人,每一位了解和见过老人的人,无不为老人的大爱而感慨与动容,大家都称他为唐山“白方礼”。他也因此荣获“河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在参加路南区2022年“十大文明标兵”颁奖时,刘义激动地说:“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我能捡一天就捡一天,我能攒一分是一分,我要帮助更多贫困的孩子,用我90岁的肩膀托起明天的太阳!”今年11月12日,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刘义再次入榜。

如今已90岁高龄的刘义老人,身子骨虽不如以前硬朗,但他还是每天坚持出去拾荒。他坚信,每弯一次腰,就能多挣一分钱,就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多带去一分光亮。

记者 范圣英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