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各种病原体大军纷纷来袭,孩子应该怎么防范?早期如何鉴别?应该如何处理?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下面这些问题您应该知道。
一 肺炎支原体感染
1、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家长经常疑惑,孩子发烧了,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属于非典型病原体,它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个微生物病原体,直径为2~5微米。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均可杀灭肺炎支原体。
2、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能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
肺炎支原体会在人体内激发出人体的免疫损伤、炎症浸润,因此可以说,支原体肺炎是感染 +免疫反应引起的肺炎。
3、肺炎支原体如何传播?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支原体肺炎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是传染源,潜伏期有1~3周,潜伏期内一直到症状缓解的时间段内均有传染性。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都会携带病原体。近距离接触或者吸入气溶胶,就可能被传染。
4、肺炎支原体感染,就会得肺炎吗?
肺炎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
部分患者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或是只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于感冒,可以自愈。但多数支原体感染的孩子,会出现发热(中高热为主)、咳嗽(阵发性干咳,咳嗽剧烈),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肺部早期体征不明显(很多病例早期听诊无异常,不要因为听诊无啰音就掉以轻心哦)。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儿童,大约有10%~40%会发展为肺炎,且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所以,孩子如果反复发高烧(发烧超过3天),咳嗽剧烈,最好及时去医院。
5、怎么预防?
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感染之后不会永久免疫,还有再次感染的可能。因此,做到科学防护很重要:
①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游玩优先选择室外场所,注意戴好口罩;
②家中注意通风并保持环境的干燥清洁,当家人或周围的其他人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尽量与儿童保持一定的距离;
③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上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中。
④保持手卫生,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或用酒精消毒液洗手。
⑤增加儿童的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睡眠、营养均衡、适当锻炼等。
6、得过支原体肺炎,是不是就不会再得了?
儿童期肺部免疫防御处于建设阶段,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较差,比如,鼻腔、气道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弱,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低。
由于支原体感染为支气管黏膜下炎症,病原菌不容易消除,药物治疗需要2~3个疗程或更长时间。支原体感染后IgM抗体在1周出现,可以维持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血IgM抗体是否转阴不能作为治疗有效或者好转的依据。
支原体肺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治疗疗程不足,没有彻底清除病原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再次发病。当然,由于支原体感染后保护性抗体IgG和IgA作用有限,在支原体流行期间,一旦病原体载量大,儿童也会再次感染肺炎支原体。
二 流行性感冒
1、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丁四种类型,甲型流感简称甲流,乙型流感简称乙流。季节性流感在温带地区表现为每年冬春季流行和高发。
● 潜伏期:常为1~4d(平均2d)
● 临床表现:儿童流感多突然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达39 ℃~40 ℃,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儿童消化道症状多于成人,常见于乙型流感。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脓毒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大多数无并发症的流感患儿症状在3~7 d缓解,但咳嗽和体力恢复常需1~2周。
● 传播途径: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 季节性流行:季节性流感在温带地区表现为每年冬春季流行和高发。
● 儿童,是流感的易感人群,也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年龄<5岁的孩子(尤其是<2岁)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当家长的一定要高度重视。
2、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一样?
普通感冒以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为主,而流感则全身症状较重。
3、出现什么情况说明孩子病情严重?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5岁以上儿童>30次/分钟;
1-5岁>40次/分钟;
2-12月龄>50次/分钟;
新生儿-2月龄>60次/分钟;
● 脱水表现
严重呕吐、腹泻、小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
● 神志改变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 其他情况
持续高热不退;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
4、出现流感症状怎么办?
● 及时到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需要佩戴好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 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减少与周围人近距离接触,如确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减少疾病传播。
● 出现流感症状后注意自我隔离保护、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经常用肥皂水及洗手液洗手,及时对被流感病毒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流感病毒对热、酸碱和紫外线均敏感,通常56 ℃下30 min即可被灭活。病毒在pH值3.0以下或10.0以上环境时感染力很快被破坏。此外,流感病毒外层有包膜,对消毒剂和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75%乙醇或1%碘伏作用30 min,均可灭活流感病毒。
5、孩子确诊流感了怎么办?
儿童确诊流感后,尤其是重症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应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在48小时后的治疗也有疗效。
我国目前获批上市的抗流感药物中儿童最常用就是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其中,口服奥司他韦是治疗流感的首选。
奥司他韦属于处方药,不同用途(治疗或预防)、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存在差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另外,家长也不要给孩子擅自吃其他抗病毒药或抗生素,药不对症不仅不治病,反而容易让孩子承担不必要的药物风险。一定要遵医嘱,合理用药。
6、如何预防?
● 流感疫苗来加持
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孩子满6月龄,就可以接种疫苗;家人接种流感疫苗,也是在给孩子间接保护。
● 药物预防要注意
尽管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最好的方法,但在流感暴发时,不能采用疫苗预防的人群和以下重点儿童人群可推荐采用药物预防。
口服奥司他韦也可用于预防流感,建议用于流感高发季与感染患者有密切接触、未接种疫苗或接种流感疫苗2周内并未获得最佳免疫力的高危儿童。
尽量于暴露后48小时内服用,连续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未能于暴露后48小时内用药者,预防给药也有一定疗效。
注意:药物预防上不推荐用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
三 手足口
1、什么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轻症病例常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掌心、足底、臀部和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 预后: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 病原:以柯萨奇病毒CV-A16和肠道病毒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2、如何传播?
●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3、如何预防?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 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