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记者 谷守河 罗旭辉
□ 记者 孙愫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为纪念唐山解放75周年,12月12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市直媒体记者代表赴遵化《救国报》社旧址等地参观学习,实地重温那段革命岁月,深刻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从红色教育中汲取媒体人继续前行的力量。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只见雪后的遵化北头镇格外静谧,这里早已没有了硝烟的气息。然而,巍巍青山承载着枪林弹雨的故事,参天古木见证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75年前,无数革命前辈们用生命、用鲜血、用奉献、用拼搏捍卫了真理和正义,洪麟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声震冀东乃至全国的抗日英雄,在我党影响下率先在冀东地区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在地北头村的洪麟阁烈士故居,记者们触摸历史、抚今追昔,深受教育和启发。
“今年是唐山解放75周年,也是唐山劳动日报建社83周年。结合主题教育,市记协、唐山劳动日报社、唐山广播电视台共同组织这次活动,对年轻党员和记者编辑都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抗战时期,革命前辈奋勇牺牲为党工作的作风和精神。这对年轻一代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进而紧跟新时代要求办好媒体都大有好处。”唐山劳动日报社记者孔祥华一语道出了活动的意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媒体记者们来到位于鲁家峪北峪村《救国报》社旧址。1940年1月1日,作为冀东地区的第一张党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救国报》在抗日救国的烽火中诞生。历经83年风雨,《救国报》先后更名为《冀热辽日报》《长城日报》《冀东日报》《新唐山日报》到如今的《唐山劳动日报》……一路从烽火中走来,记录历史风云、见证时代发展,坚定地传递着党的声音。
正是一代代新闻工作者播洒热血、辛勤耕耘,正是他们的无畏斗争为今天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唐山劳动日报社记者李佳伦深有感触:“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唐山解放75周年之际,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救国报》社旧址学习参观非常有意义。老一辈新闻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四向”“四力”的要求,锤炼过硬本领,把党报品牌擦得更亮,讲好唐山故事,传播好唐山声音,为唐山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承载着抗日精神的鲁家峪是最好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参观了位于鲁家峪村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陈列馆、纪念碑后,记者们对鲁家峪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矢志革命、舍己为国、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抗战精神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一致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此次参观学习给我的触动很深。唐山的这片热土曾经涌现了很多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唐山历史上非常辉煌的篇章。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干好本职,在唐山加快建设‘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进程中,担负起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唐山广播电视台刘新表示。
……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在继续前行的路上,新时代媒体人一定能够继续高高举起前辈们的旗帜,用热爱、用真情、用责任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唐山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唐山篇章,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