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07:41:1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我们不走了!”——3位京津籍老人来丰南安家记

□ 通讯员 白桂云 齐永胜 记者 纵河

编者按:3月20日唐山劳动日报刊发的这篇通讯,介绍的是3位京津籍老人来丰南安家的故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唐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安排,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经济、交通、生态、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一体化、同城化不断提速,惠及了京津冀百姓。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像3位老人一样,喜欢上了唐山,把家安在了唐山。3位老人的故事,是协同发展的唐山故事,也是英雄城市、大爱唐山的生动注脚。

“我就是胥各庄人。”80岁的王宝生老人用标准的北京话自豪地说;

“我走过全国很多省份,就想在丰南安家。”与新中国同龄的薛义勤老人用不太标准的天津话表示;

“这里人亲、地亲,环境优美,找不到这么适合的养老地。”在北京市居住了50多年的赵东来向北京的同事、邻居这样介绍丰南。

“他们到了我们这儿,就是我们的人。”社区工作人员如是说。

都说故土难离,尤其到了晚年,很少有人会异地安居。但是在丰南,人们发现社区里每年都增加着操着外地口音的老年人,攀谈起来,得知这些老人都是来丰南养老的。

丰南究竟用什么吸引了这些老年人?

始于颜值

来自北京的王宝生老人很爽快。他出生在北京市宣武区,在那里长大,上学、工作、成家,直到退休,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的产业工人,他积极参加北京的建设,亲身经历了首都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很是为之自豪。退休以后,老人萌生了一个最为朴素想法:应该把北京留给更年轻的建设者。于是,老人就沿着北京周边寻找合适的养老地方。他大半生就爱走走看看,看过不少风景,见过无数名胜,眼光很高,但始终没有寻觅到自己心仪的地方。就在这时,他和丰南不期而遇。

2017年,老人和子女们在旅游途中经过丰南,当时就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街道宽敞且干净,绿植密集且别致,稍加了解还发现,这里有惠丰湖,与南湖景区也近在咫尺。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丰南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原来怎么不知道呢?”无比惊奇的他和子女们不约而同地相中了这个地方,买下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要把这里当作两代人的“享老基地”。

图为薛义勤老人在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到河头老街游玩。毕帅 摄

和王宝生老人一样,薛义勤老两口也是钟情于这里的环境,才选择落户丰南的。

他们都是天津某造船厂的退休职工。和王宝生老人不同的是,他和唐山有着亲缘关系,每年都来往于天津和唐山之间,只是过去对丰南的居住环境并不看好,因为路过丰南时,常常能望见由浓烟和粉尘汇聚的“青龙”“黄龙”。

时间到了2018年,薛义勤在唐山亲戚的推荐下,前往惠丰湖景区游览,突然发现这里的城市规划、建设和他向往的威海等地并无二致,生态环境比想象中的还要好。从外部环境的改变,他看到了当地政府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的决心和成效。

老两口说服了儿子,在丰南城区买下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几年来,天津的同事和亲戚频繁往来于此,因为他们发现:到唐山后,好像连火车车厢内的空气都清新了许多!

久于善良

2019年7月份,王宝生老人搬家了,从北京搬到了丰南。因为是外乡人,能不能融入这个新环境,他心里也没底,甚至做好了自己独来独往的准备。不过老人很快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人生地不熟,首先得问路,诸如超市、浴池、休闲活动场地等。他发现,胥各庄人“话多”,不仅会详细地告诉他如何到达,还会嘘寒问暖地拉上几句家常。

很快,老人熟悉了周围的生活环境,了解了胥各庄的前世今生。如今,他只要说起这个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小镇就如数家珍,这和很多当地人做过他的免费讲解员不无关系,因此才有了“我就是胥各庄人”的那份自豪。

2020年3月21日,薛义勤夫妇搬进了尚未装修好的房子,当时他们所在的小区刚刚进来了13家住户。但是,没多久邻居们就相熟起来。薛义勤家隔壁是一对来自附近农村的夫妻,无论有什么农副产品,都给薛义勤夫妇尝尝鲜。“这是我们在大城市生活从来没有的事情”,老两口非常感动。薛义勤夫妇有一辆两人骑坐的电动三轮车,每次出入,保安都主动打开大门,避免发生剐蹭,所以薛义勤老人有了“我走过全国很多省份,就想在丰南安家”的感慨。

丰南的物价亲民是这些外地老人的共同感受。薛义勤老人算了算账,如果保持在天津居住时同样的生活水平,在丰南能节约开支30%以上。“这种物价水平,我认为,也能反映出是丰南人的厚道和仁义。”

薛义勤说这话的时候,带着满怀的深情。

终于品质

留住人,也要留住心。能让外地人留在丰南、爱上丰南,融入丰南,既是因为环境美,更是因为丰南充满人文关怀的“软环境”,也就是三位老人常说的“丰南人好”。

王宝生老人清楚地记得,他来到丰南刚半年就发生了新冠疫情。

分属两地,孩子们进不来,老人出不去,且老人入住的小区那时还没有物业及居委会,把老人托付给谁呢?

正当老人的子女焦虑之时,王宝生收到了通知:临近小区的居委会代管这里,有什么困难上门服务。

疫情期间,一个古稀老人独居在外地,是所有儿女最牵挂的事情,但是老人告诉孩子们:“你们不用惦记我啊,这里啥事儿都有人管。”从买粮、买菜到做核酸、打疫苗,社区有专人帮助老人。老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子女们从视频里看到老人的生活状态,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到了我们这儿,就是我们的人”,这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真心表达。

也是那年的7月份,薛义勤的老伴突发疾病,住进了丰南区医院。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好转。出院后没过几天,他们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原来是医院的回访,除了征求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管床医生还添加了患者的微信,以便随时解答患者的问诊。老两口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老伴儿说:“就冲这一点,我也不走了。”

“这里人亲、地亲,环境优美,找不到这么适合的养老地。”71岁的赵东来向北京的同事、邻居这样介绍丰南。

赵东来出生在丰南,不到20岁从军入伍去了北京,转业后也在北京工作,还把家乡的妻子、孩子带到了首都。一家三口成了北京人,这是一件很令人艳羡的事情,可是,50年兜兜转转,他还是带着老伴回丰南了。

“我们这里的社区,特别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空巢老人,他们有规定,月月有回访,天天有问候。在这儿居住不用担心孤独、寂寞,啥事都有人管、有人问。元宵节滚汤圆,端午节包粽子,还有‘邻居节’,自己的子女想不起来的事,社区都给办了。有这些孩子们伺候着,上哪儿找这样的待遇去。”赵东来一遍遍地把自己的感受转告给他的老友们。今年春节,央视播出河头老街的新闻后,他用手机录制了视频,发到同事和战友群。他的战友原本要去东北,被丰南的美景所“诱惑”,转道专程来看丰南,在“饱了眼福、饱了口福”之后,也体验到了赵东来的幸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丰南区用足用好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独特优势,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社保、文旅等领域“协同红利”,惠及了越来越多的本民居民和外地游客。今年春节假期,仅河头老街就接待外地游客约60万人次,其中北京、天津游客约40万人次。目前,到唐山、来丰南过节度假、乐享周末,成了京津两地居民的新选择,据初步统计,已经有百余户京津家庭在丰南置业、生活。

视频摄制:记者包田红 谷守河 张远 罗旭辉 许云姣


编辑: 江蕾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