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1 08:30: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学院南路街道:从管好“一幢楼”到融合“一片街”

近年来,学院南路街道紧紧围绕全区组织工作主线,以党建为引领,以“创”为点位进行布局,以“融”为基础进行实践,分层次、有侧重、讲创新地去经营谋划,逐步打通社区、街区、商区边界,推动不同领域党建深度联结为党建共同体,实现从管好“一幢楼”到共治“一小区”进而融合“一片街”,党建整体效能大大提升,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过程中,收获了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点赞,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多次宣传报道。

延伸工作链条,党建引领更有力——组织关系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始终着眼于城市党建互联互通这个关键,不断完善组织设置系统。在共建党组织系统中,将所有双报到、大党委、手拉手、共建单位等资源全部签约建立党建联盟,积极争取到市民政局、文旅集团、人民医院、中国移动等单位资源,以协议+合作+共建的形式,将资源全部引入社区一线落地落实。在地标性楼宇企业,下大力气捋清楼宇企业、底商、人力资源产业园等100余家企业党员分布、党组织设置、党群阵地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创建宝升昌“楼e家”党建联盟,通过“134+N”模式汇集党群服务、青年活动等多维功能,实践了“立体式”楼宇党建新布局。在新就业群体领域,成立了户外工作者流动党员党支部,进一步严密了纵向到底的基层组织设置。宝升昌楼宇党总支和户外工作者流动党员党支部全部获评市级A档党组织。在全街范围内布局16个红色点位,建立街区治理党建共同体,打造“初心路”“发展路”漫步打卡路线,引领3000余名党员通过“city walk”城市漫步的形式,用脚步丈量城市,重温入党初心,打造可漫步、多功能、有温度的街区。

提升服务能级,凝聚力向心力更强——组织体系从“单一性”向“融合性”发展

盘活闲置空间,丰富群众活动阵地。将户外广场、空地、凉亭等打造成党群服务微站点,通过集装箱改造,“核酸亭”变身“小巷里”便民服务驿站,提供缝补、理发等生活服务;通过“微更新”,将社区空地打造成党建广场,将闲置房屋建设成为书香驿站,累计投入资金90余万元新建投入使用各类服务“微阵地”7处。在阵地扩展的基础上,将“服务”作为根本,连续3年,每季度举办“你好,邻居”社区节,季度开放项目从初创的14个,增加到31个,自主参与单位从7家发展到45家,涵盖了健康、文化、修理、咨询等方面,成为学南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季度盛宴。

打破行政壁垒,组织协同更紧密——组织触角从“区域内”向“跨区域”延伸

打破区域限制,引进唐山师范、华北理工等高校资源参与党建课题,联合建立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围绕驿站可持续化运营,成功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历时1年建立5个创新实践工作室,打造省人才强冀项目实践点位,定向培养社工人才106人。打破传统社区边界,开放式布局食堂、修理等微点位18个,形成便民资源连点成线的“睦邻街区”,通过走访街区企业、商户,组织签订睦邻公约,集聚睦邻合伙人40余个,推出涵盖“口袋联络卡”等内容的“口袋计划”,打造“花蕾伴夕阳”一老一幼服务品牌,吸纳活力老人成为社区“共享爷爷奶奶”,提供儿童看护、活动陪伴等特色服务,吸引中央省市媒体广泛关注,持续跟进报道。

促进共建共治,群众获得感更充实——组织力量从“行政为主”向“多元共治”拓展

将“爱在路南,上门行动”作为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基层问题的重要抓手,把居民的意见呼声融入日常社区治理。创设“3+2”小组为民工作室,将党代表、人大代表等全部调动起来,通过深入社区、走入群众,创新“小板凳议事会”做法,通过小板凳说事、工作室议事、家门口办事,解决问题220余项。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代表+”系列特色活动,组织代表召开座谈交流会,根据自身所长,认领“代表+帮扶助困”“代表+协商议事 ”等六项特色服务。同时,定期围绕“12345”热线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组织代表领办至少一项群众反映问题,正向促进代表履职发挥作用,今年以来,累计认领反映问题29个,协助化解11个,持续跟进3个,协调移交办理15个。

(陆南)

编辑: 李强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