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阳光明媚,暖风通透,正是运动的好时节,若说哪项运动最简单、易上手,非跑步莫属。随着全国马拉松赛事迎来井喷式发展,吸引了大量群众加入,掀起了全民跑步热。这些穿梭于城市街头巷尾,奔跑在寒来暑往中的跑者,因何结缘,缘何热爱,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得。
像是找到了宝藏
“希望能在夏季秀出自己的小蛮腰,成为街上最靓的‘仔’。”谈及跑步的初衷,马源显得十分“坦诚”。
19岁的马源今年上大学二年级,面对比中学更为充足自由的时间,课堂之外,有人选择抱着手机追剧,有人热衷参加社团活动,马源则选择了他人眼中“酷酷”的马拉松。
图为五一假日期间,晨夕跑团成员在唐山新体育中心参加2024凤凰城里凤凰游系列骑行活动。
“受家人熏陶,自小喜爱运动,游泳、跳绳、羽毛球等都曾练得‘有模有样’,但都未善始善终。”说起原因,马源表示,很多运动项目对场地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除了场所营业时间受限,还需请教练进行辅导,作为一名还在“向家里伸手”的学生,不论从哪方面都难以接受,而且部分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有一定局限性。在费了一番心思了解后,发现跑步完美地躲开了所有问题,又给了你想要的所有答案。
在马源看来,不论人在哪,一双鞋,迈开腿,不管是女生在意的减脂塑形、水弹肌肤,还是男生关注的提高体能、减肥增肌,亦或众人眼中追求的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心肺功能、调理亚健康等益处,只要你能认真坚持,跑步带来的功效能“吊打”很多运动项目。至于场地条件要求、营业时间限制或是消费领域被人诟病的预付卡制度、购买价格不菲的装备等问题更不存在,这样“一本万利”的美事,谁能拒绝?!
据相关报告显示,由于跑步技术要求门槛低、综合健康收益大等特点,已然成为大众运动锻炼的首选。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高达90.0%的受访对象表示会选择跑步作为运动项目,从大众认知度和参与度来看,它属于妥妥的“顶流”。其中,更有55.1%的受访对象表示面临压力增大、情绪问题难以纾解的情况下,会选择跑步。
图为路北区长跑运动协会会长,晨夕跑团团长孙伟击响发令枪。
会有这么神奇的“疗效”?这还需从一个看似无关的现象说起。
独生子女这一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被逐渐推至前台,成为家中的主心骨、单位的顶梁柱。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养家、育儿、孝老等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应接不暇,难免会遇到“顶梁柱,顶不住”的窘境。他们或因焦虑不安,备感迷茫疲惫,或因精力不济,感到难以招架,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或多或少会挫伤他们的锐气。摆烂、躺平当然不是选项,但面对未来,如何才能游刃有余,如何才能重拾自己,是每个人都应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80后,刘冰有着自己的体会感悟和解决之道。
“大学毕业后,考编进入机关从事文字工作。若说通宵达旦,伏案疾书,还能趁着年轻顶一顶、撑一撑,可随着孩子出生,体质变差,才掂出力不从心的分量。”刘冰表示,家中老人孩子若有个头疼脑热,赶上加班加点难以抽身,用分身乏术、疲惫不堪形容那时的自己倒也贴切。以为自己的努力能给家人一个岁月静好的未来,不想却被生活反将一军,焦虑失落的情绪促使她重新审视自己,“健康才是你迎战人生中层出不穷挑战的重要筹码。”
“作家村上春树,很多人记住了他‘诺贝尔陪跑者’的标签,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位有着30年跑龄的跑者,虽然在奖项上他一直未能如愿,但在生活的赛道上,他一直努力做自己生命的主角。”受此启发,2016年,刘冰穿上跑鞋,经历了初跑时的气喘吁吁和后面的身轻如燕,8年的坚持,磨炼了意志,将其内化为对抗焦虑的力量,摆脱了压力的追赶,更让她在岩石泥土的飞扬中平息内心的不安,重新夺回了人生的主导权。
“郁闷时跑步、烦恼时跑步……跑步不仅能强健体魄,重获前行的底气,运动中产生的内啡肽和多巴胺还能疗治你的情绪。”刘冰表示,积极、乐观的态度怎会有消极、慌乱的人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跑步时体内血液循环加快,刺激人体脑部下垂体分泌大量内啡肽产生愉悦感,可缓解疼痛、减轻压力、改善心情。而运动中生成的多巴胺,刺激交感神经,可提振精神,增强兴奋度,缓解消极情绪。曾有医学研究证明,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跑步,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
不断突破人生的边界
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
强壮了身体,磨炼了意志,释放了情绪,但这些远不足以说服旁人,到底是什么让一群人心甘情愿地在日升月落、寒来暑往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停奔跑。
“能让人在跑道坚持下来的,不只有肉体力量,还有精神力量。”部建香每个字音都饱满清脆。眼前的她,举手投足间既无含胸驼背的行姿、更无色衰萎靡的状态,此时,你很难猜到她今年已52岁,与同龄人站在一起时,显得格外“抢眼”。
“两天一个半马,21公里,压在2小时15分左右。”部建香表示,逆龄、饱满的精神状态得益于长跑,更得益于长跑对身心的滋养,自内而外的自信、阳光和觉醒,绝非医美机构的“精雕细刻”,梳妆台前的画眉点唇所能办到。
时间拉回到2016年,对一个完全没有运动习惯和运动基础,偏爱熬夜赖床的人而言,因为对距离没有概念,第一次跑步就选了2公里。虽然,部建香最后猫着腰、咬着牙、“面目狰狞”的跑完,但直接就地打起了退堂鼓。“退堂鼓要有考级,当时我绝对拿满分。”部建香笑道,事后整整半个月,不管丈夫如何“威逼利诱”,“连哄带骗”,我就是“不上当”。
“平心而论,没人愿意堕落下去,旗鼓相当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样。”半个月后,部建香在丈夫的鼓励下系紧鞋带,开始了自己的跑马征程。44岁的部建香,跑量从1公里、2公里增加到21公里,运动手表的计时却从21公里2小时47分,逐渐压缩到2小时15分。每一公里,每次呼吸,每滴汗水,都留下了她蜕变的轨迹,也是她进步的证明。
图为晨夕跑团成员蒋莉和儿子向记者展示往届马拉松赛事中取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牌。
在她看来,跑步不仅是自我调解的过程,也是自我对抗的过程,更是对自我意志的考验,充满了对人生极限的探索。跑3公里解忧、10公里解愁、20公里提气、跑完一场全马会信心爆棚。一年后,部建香在2017年唐山国际马拉松赛728纪念跑中,圆满完赛。如果此次纪念跑突破的是身体障碍,那么2018年唐山国际马拉松赛,她在旁人的质疑声中,用5小时4分钟51秒的成绩,完成全马首秀,则是用自律和初心战胜了人类天性与本能中的弱点。质疑声从此销声匿迹。
不断突破人生的边界,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是部建香对跑马人生的最好注脚,也是蒋莉对跑马哲学的深刻理解。
“起床困难户,无运动天赋。”蒋莉自嘲,这两个标签“追随”自己多年,直到2019年,40岁的蒋莉才有机会亲手将它“撕”掉。
蒋莉的家与理工大学仅一步之遥,恬静淡雅的校园氛围,每天承载着最美好的亲子时光。“孩子在那‘撒欢’,我在一旁‘欣赏’。”蒋莉说,母子两人游玩嬉闹的地方,常有一群年过花甲的退休老师跑步锻炼,他们经过时,身上那股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没人能无动于衷,心生羡慕的她在儿子和跑友的鼓励下,动了起来。
虽然初跑时气喘吁吁,但也让她身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盈畅快,跑步即时回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如同打开了蒋莉的“封印”。5年中,她将跑量从1公里提至35公里,10公里用时从1小时压到48分钟,一增一减,蒋莉实现了体能上的突破与心理上的突围,从大街上不起眼的“那个人”,成为大家口中的“大神”。她从自己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旁人眼中,跑步,不外乎两条腿交错向前迈进,不停地重复这一枯燥的动作,显得乏味无趣,但本质上它是一个不断远离自己舒适区,拓展人生边界,拥有更多可能的过程。”在蒋莉看来,这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些我们习惯了的环境、状态或者事情,让我们感到安逸。我们不需挑战自己,不需面对未知。然而,正是这种安逸的环境,会吞噬我们的热情与潜能,导致成长停滞不前,长此以往,外界的任何干扰和波动都会在我们心理上产生抗拒和焦虑,造成身心疲懈不适。但如果我们选择坚持,那么每一步都是在远离舒适区,向着成长和进步迈进。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跑步中学到这样的哲学,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记者 王冠杰)
图片均为记者 王冠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