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吴尚纯介绍馆内藏品。杨文进 摄
新石器时代猛禽腿骨制作的最原始针灸工具——“骨针”、汉代青铜手术刀、汉唐时期青铜鎏金牙刷、唐代青瓷药碾、明代炼丹罐、清代版本的《本草纲目》……在古冶区“中医文化收藏馆”内陈列的2000多件展品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展品凝结了该馆创始人吴尚纯与父亲两代人几十年的情怀与心血结晶,是从收藏的上万件物品中精心甄选出来的。
父子两代几十年潜心收藏
吴尚纯今年51岁,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执业医师,继承家传医术,已独立行医26年。他的爱人、儿子都是中医师,称得上是中医世家。他从小受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喜好中医文化,1993年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与中医有关的古籍、实物、字据等材料,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成了他的“主战场”。
1998年,在北京潘家园古物市场,他看中一套珍贵的中医古籍。当时,有个日本人也想买,他怕被日本人买走,拿着古书在那里与老板磨了一上午,兜里的钱全部付了订金,吃了一个多月方便面攒够钱才把书买到手。
为了寻找道地中药标本和质量最好的道地药材,他走遍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等地考察药材产区。为了解开附子品种的混乱之谜,他曾经两次赴四川江油亲自采挖川附子。
在一次进修时,通过一位老大夫介绍,吴尚纯得知青海省一位猎人手里可能有野生麝香。他抓紧时间开车到青海大通县这位猎户家中,可猎人说自己年事已高,以后不能再打猎了,想把野生麝香留作纪念。他在附近踌躇良久不肯离去,终于以自己的诚心感动了这位猎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野生麝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父子两代几十年的潜心收藏,吴尚纯家中的藏品已达上万件。
立志保护传承中医文化
吴尚纯介绍,他的父亲学医行医,且爱好收集中医古物。父亲有一位老师,民国时期在东北奉天(今沈阳)开药局,留下来的中医古籍器具也都传给了他。唐山大地震时房屋倒塌,父亲冒着被砸伤的危险把一箱子中医古籍搬了出来,一直留存到现在,其中有清代版本的《本草纲目》《千金方》《医宗金鉴》等。
受父亲影响,吴尚纯从小就喜欢翻看这些古书。父亲经常使用的配药工具都是清代、民国传下来的老物件,他感觉用这些器具配出来的药更具灵气。
吴尚纯独立行医开诊所已有20多年,行医之余收集整理这些中医文化物品。1993年,他萌生了开办一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想法,为的是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医文化,留住中医的根。
深谙中医之道的吴尚纯深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他介绍说,日本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疯狂收购中医古旧书、秘方抄本,他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保护中医古籍不流失国外。“我想把祖传以及收集的这些老物件展示出来,让大家体验传统中医文化,让中医惠及更多的人。”
打造靓丽文化名片
2023年,吴尚纯在古冶区开办了“中医文化收藏馆”,供市民及中医爱好者免费参观。展品包括中医古籍、行医器具、历代中医药相关器物等,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时间跨越一万多年,详细介绍了中医起源、历代名医及使用的实物资料等。展区按照汉唐时期中医、宋元时期中医、明清时期中医、民国时期中医、新中国中医等分门别类,还设立了仿清代老药铺场景展示区。
他颇为自豪地介绍了“镇馆之宝”——汉代青铜手术刀。他说,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华佗是中医外科鼻祖,史书记载华佗创制“麻沸散”可进行开颅剖腹手术,但是华佗的书稿和手术技术都失传了,现在有人怀疑华佗的手术技术是假的,“我馆收藏的这件手术刀,与现代医学的手术柳叶刀极其相似,可以证实在汉代中医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馆内有不少唐山本地的中医药藏品,其中有一套清代御医马载之读过的医书《医宗金鉴》,此书为清代太医院编纂的一套综合性中医书籍,曾经作为太医院教学用书。御医马载之,又名马德舆,为直隶滦州人(现滦州市),所读医书留存到现在也是难能可贵,该书盖有马德舆的印章。
吴尚纯介绍,该馆已成为唐山市中医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他希望把该馆打造成唐山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记者 杨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