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清香了,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对夏至时节的描述。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一个节气,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我们的先人就通过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至者,极也,这一天,是一年里太阳运行最偏北的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因此夏至日也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如果用“夏至”做谜面,寻一个成语做谜底,那必定是“日久天长”。
说到夏至,自然也离不了节令美食,夏至时节,新麦已经登场,所以民间有吃“夏至面”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早在晋代就开始了,“入夏面新上天”,意思是说,在夏至这天吃面条,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此后都会好运绵长。炎炎夏日,忙碌的人们回到家里,吃上一碗新麦面做的过水面,凉凉爽爽非常过瘾。在我的家乡,过水面也叫打卤面,在面条煮熟之后,用温水过上一两遍,口感格外爽滑筋道,再配上几样新鲜蔬菜做菜码,静静地咀嚼,慢慢地回味,那可真称得上是齿颊留香。
我们渴望着齿颊留香,渴望着每一个细微而琐碎的美好,“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至,愿好日子接踵而至,幸福美好日久天长!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二十四节气”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半个月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人将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这是我们古人独有的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属于我们祖先的时间哲学,至今仍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候 鹿角解
“解”是分开、脱落的意思。到了夏至节气,鹿角就会脱落。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性动物。而夏至是阴阳转换的节点,此时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始生,鹿角感阴气开始脱落,这也是自然界万物随季节更替的结果。
二候 蝉始鸣
夏至过后五天,雄性的蝉感知到阴气的生长而开始鸣叫,树上就会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所以蝉又叫知了。蝉的鸣叫成为了盛夏开启的声音标志。
三候 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生长在沼泽地或水田中的喜阴的药草,因其在夏天过了一半的时候生长,所以被叫做半夏。到了夏至节气十日后,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了。
与节气相关的各种民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夏至节气的民俗活动主要有“夏至吃面”、“消夏避伏”等。
夏至吃面
民间自古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后进入三伏天,由于天气炎热,烹饪手法简单、热量低、口感清凉的面条就成了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又叫“入伏面”,此时新麦已经登场,吃面也有尝新和庆祝丰收的意思。
消夏避伏
夏至日,一些地方有女人们互赠扇子、脂粉等物的习俗。扇子可以引风纳凉,脂粉可以散去体热浊气,也可防止生痱子。因为“扇”与“善”谐音,使得扇子具有了传递友善的特殊人文含义,让扇子的实用功能与附加寓意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韦远东,国家一级艺术创意设计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开办微信公众号《远东漫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时代正能量。代表作《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一起向未来》、《“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减肥是个高大上的事》等。
微信公众号:yuandongma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