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06:40:3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绚丽多姿的民俗舞蹈——冀东地秧歌

作为冀东地区的民间舞蹈,冀东地秧歌历史悠久,其始于元代,清末兴旺起来,为我国北方汉族四大秧歌之一。因其具有冀东地区独特农耕文化下的生产生活风格,传播力度大,流传区域广泛,又因地秧歌不踩跷,在平地上扭,为区别于高跷秧歌,所以称之为地秧歌。

逢喜必扭的舞蹈

6月15日上午8时,凤凰山公园西门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两支民间艺术团队的数百名秧歌爱好者彩妆在身,随着唢呐、鼓、钹等乐器的节奏翩翩起舞。秧歌中的“妞”“丑”“”“公子”四个行当,相互配合又竞相抢眼——妞(少女、小媳妇),含蓄轻盈,动腰如同风摆柳,体态妖娆半含羞;“丑”,滑稽幽默,丑中求俏;“”(中年或老年妇女),文俏皮活泼,武性格分明;“公子”(文质书生),性情文雅,动作挺拔,风流潇洒……

图为地秧歌表演中的公子和妞相会。记者 刘大民 摄

“我们表演的是冀东地秧歌。每到周六、日,凤凰山秧歌队都会带彩妆来凤凰山公园娱乐娱乐。”负责人刘宝才告诉记者,由于上周适逢高考,大家主动暂停了两天的活动。“今天累出了一身汗,但越扭越觉得身上有力气,越有群众围观,就越是扭得欢,忒得劲啊!”记者在现场看到,此地的两支民间秧歌团队,虽互不干扰,但都使出浑身解数,一比高下,即兴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更有《傻栓子接媳妇》《五女拜寿》等小场(小出子)展现出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赢得了观者的鼓掌叫好,以及千余人围观的热闹场面。“这大秧歌以前曾经是咱老百姓欢庆的主要形式,但凡遇上喜事都要聚在一起扭一扭,逢年过节、过寿、婚礼,甚至厂里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都是扭一场大秧歌的由头。”刘宝才说。

图为地秧歌表演中的丑。 记者 刘大民 摄

唐山市凤凰山秧歌队汇集了惠民道、梁家屯路以及小山街道等多地的秧歌爱好者,百余人的秧歌演出及锣鼓喧天,虽为附近居民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氛围,但也被“喜静”的居民提出了意见。刘宝才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在凤凰山公园活动也会避开高考等时间节点,咱不能做干扰别人休息的事,扭秧歌是快乐的,更应该是文明的。”

羽化蝶变的民俗

“冀东地秧歌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民间舞蹈艺人借鉴了很多戏曲的扮相和动作,尤其是评剧创立以后,又从评剧剧目中摘取一些片段加以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表述后,更是深受冀东地区老百姓的喜爱。”唐山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副研究馆员胡冠威,师从于刘金凤、范锦才、王巧莲、兰剑等多位舞蹈名家,他对冀东地秧歌中“串街”和“小场”(小出子)的舞蹈动作做了深入细致地研究。

图为地秧歌表演中的小场《五女拜寿》。 记者 刘大民 摄

“地秧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文化艺术形式,尤其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胡冠威介绍,封建统治阶级有时为了粉饰太平,对民间舞蹈活动则采取宽容支持的态度;在国事不宁时,为束缚人民的进步思想,就对民间舞蹈活动采取诋毁、诽谤或限制的态度;民国以后,特别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冀东地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仍为旧的格局,而在其内容上则有了一些变革,出现了头戴礼帽儿、墨镜和手持文明棍儿的近代时装人物形象,及《阔大爷》和《柱子接妈》等时装小场的民间秧歌表演。

图为地秧歌表演中的公子。记者 刘大民 摄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单位以满腔的热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种方式向民武艺人拜师学艺,大力开展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工作,将传统的地秧歌小场加工改编成反映翻身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场景,保留传统地秧歌固有的泥土芬芳,反映新社会、新人物的精神面貌,开创了继承发展民间舞蹈艺术的典范。

扭上大舞台的秧歌

说起冀东地秧歌的三大流派(昌黎地秧歌、乐亭地秧歌、滦州地秧歌)之一的滦州地秧歌“扭”进了国家级“非遗”,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凰山秧歌队副队长王志强女士很是兴奋,她说起曾在2021年的《唐山劳动日报》上看到过《滦州地秧歌:乡土艺术“扭”进“非遗”》文章。“滦州地秧歌传承得非常好,咱们也得不遗余力地推广这门民间艺术。”

图为秧歌舞蹈《乐婆婆》剧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正是基于有着将地秧歌发展、传承的愿望,当唐山市群艺馆做舞蹈编排的胡冠威发出秧歌舞蹈《乐悠悠》排演邀请之时,王志强和几位老舞友忘记了自己已是古稀之年,欣然前往。

创作灵感来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方向,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题材,以稻田里翻滚着金黄色的麦浪为背景,农民在丰收的谷仓前跳起了欢快的秧歌,表达着劳作者脱贫致富喜悦心情的秧歌舞蹈《乐悠悠》一炮而响,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舞蹈类决赛;秧歌舞蹈《乐悠悠》的姊妹篇《乐婆婆》在河北省第十届舞蹈比赛中,获得中老年组一等奖。这些演员平均年龄64岁,70岁以上3人,66岁以上12人,这些奶奶辈的演员将喜悦的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

图为地秧歌表演中的武。 记者 刘大民 摄

活泼、诙谐、朴实、欢快、红火、地方风格和民间色彩浓郁等特点,使得冀东地秧歌更具有表演性和自娱性,更使得今天的舞蹈专业人员和爱好者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其舞蹈风格特征,展现其独特的舞蹈神韵。“秧歌舞蹈《乐悠悠》充分利用了冀东地秧歌活泼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脱贫致富后的快乐,表达老百姓对国家政策带来好处的欢天喜地,跳出美好心情。”胡冠威说。

记者 刘大民

编辑: 江蕾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