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 06:31:5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实用新型专利助力“小泥鳅”漂洋过海

日前,记者一行走进坐落在丰南区的唐山优鑫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几名工人正在熟练地给鲤鱼、泥鳅等打针。鱼、泥鳅也要经常打针吗?

“这是在打催产针,促进排卵,把排卵后的‘养殖排’挂在孵化池里,控制水温37小时破壳后,拿出‘养殖排’,三至五天就可上市销售。”产业园区车间技术负责人贾玉柱介绍,整个过程中涉及公司的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高科技的加持,助力他们的“小泥鳅”漂洋过海远销韩国等地。

工人打捞鲤鱼。

打破本地泥鳅产业有养无繁局面

2012年前,公司负责人赵立军与董丽丽一直跑货车运输,当时北方没有泥鳅养殖。2013年,他们与河北省水产站合作,从连云港市赣榆县墩尚镇引进泥鳅品种“台湾鳗鳅”,搞孵化培育,最早在废弃的猪圈里建起孵化场。

“咬定青山不放松”,赵立军每年都去广州、汕头等地考察。2019年,他们的养殖业开始走入正轨,前后建了6个孵化场。赵立军自豪地说:“北方的泥鳅孵化场,差不多都是我们建的。”

一直以来,丰南区甚至全市泥鳅产业都是有养无繁,鳅苗完全依靠外省市采购,除价格高、运输难外,还因水土不同鳅苗易患病、成活率低,影响养殖效益。人工培育获得的鳅苗成本低、品种好、规格齐、成活率高、无需再次驯养,在本地成功育鳅苗成了广大养殖户的共同期盼。

人工繁育虽市场前景广阔,但问题多、难度大。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尝试人工育苗。其间,育苗的种种难题接踵而来,破卵的鳅苗不开口进食陆续死亡、种鳅吞食自己的鳅卵和孵化出的鳅苗、1厘米的水花苗分池放塘后反应迟钝、两三厘米的寸苗由鳃呼吸转化为肠和皮肤呼吸的过程中羸弱多病……公司陆续投入100万元未见成效。

工人为泥鳅注射催产素用于繁殖。 记者 吕泽萱 摄

面对难题,公司技术人员没有退缩,密集走访广大养殖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泥鳅的人工育苗技术,向省市农技推广站和各级水产科研机构寻医问药,努力为成功育苗寻找方法。

通过天天测量水温,摸清了孵化池内适宜的水温;针对泥鳅食物链杂的特点,通过培育藻类等浮游生物使孵化水肥、活、爽、柔;自制内疏外密的两层网罩,有效解决了母鳅产卵后吞食卵和幼苗这一问题;鳅苗袋内与池内水温一致,分池放塘后鳅苗反应不再迟钝。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学习,从产卵、孵化、开口到寸苗再到外塘放养,多个难题分别破解。

目前,该公司成熟的鳅苗繁育方法让鳅苗成活率高达85%,年可繁育鳅苗40亿尾,成为全市繁育规模最大的公司。出口韩日的泥鳅每公斤可以卖到20元,仅出口一项销售收入可达到1000万元。

瞄准行业下游布局食品深加工业务

近几年,公司利用养殖泥鳅的成功经验,进行多种经营,先后引进了鲤鱼、鲫鱼。

2024年,公司在丰南区柳树瞿阝镇注册资金1000万元,打造唐山优鑫现代渔业产业园区。以生产绿色健康水产品为质量标准,以园区+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为突破口,致力于建设成河北领跑、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区。

公司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进一步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海洋与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科研院校及推广机构的合作交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持续深耕渔业全产业链。

园区整体规划面积600亩,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苗种繁育区、工厂化养殖区、出口包装区、预制菜加工区、农旅观光区、研学体验区、科研实验区等八大功能区。

园区建成投产后,将融合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繁育、新技术研发推广、新产品研制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年可繁育鲤鱼、鲫鱼、泥鳅、大口黑鲈、鳜鱼等苗种100亿尾,生产高品质淡水鱼2000吨,成为华北地区淡水渔业现代科技园区和出口基地。

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国际市场,公司又瞄准行业下游布局食品深加工业务,生产加工市场“宠儿”预制菜,铁锅炖泥鳅、泥鳅罐头、即食泥鳅、泥鳅汤、泥鳅水饺等,搭建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上的“泥鳅”全产业链条。

公司还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街道建起鳗鱼中转场,产品专门出口日本、韩国。

记者 杨文进 通讯员 孟令勇

编辑: 穆俊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