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 07:39:0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为唐山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为唐山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 鼎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唐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北、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安排,落实落细国家发改委《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全市各领域改革呈现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在历年省委年度改革考核中,始终保持在前三位次。唐山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11项改革工作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创新改革群众联络员制度等2项经验被中央改革办刊发推广,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国企改革、乡村振兴等一大批改革典型入选全国改革案例,曹妃甸自贸片区创新案例、城市更新、农村居家养老食堂建设等经验做法被国家部委发文推广,《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年均刊发唐山改革典型经验100余篇,“唐山经验”已成为一张响亮的时代改革名片。

完善顶层设计,绘制改革“施工蓝图”。健全改革部署承接落实机制,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要务”抓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共召开深改委(组)会议53次,审议通过改革事项222项,承接落实中央、省委深改委(组)会议审议通过事项893项,谋划推进重点改革任务1913项,通过建立深改“任务书”“路线图”,全面压实“深改委—专项小组—责任部门—县(市、区)”四级改革责任,各项任务压茬推进、按时办结。创新市委深改委委员领衔重大改革事项制度,每年带头推动30余项重点难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改革事项攻坚突破,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行试点线索交办、工作点评、总结推广等机制,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等433个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落户我市,现有改革试点数量、争取改革试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开展工业强企“1+1+N”行动,出台“新工业30条”支持政策,累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547个,技术改造项目1629个,工业和技改投资总量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壮大,2023年营业收入近6000亿元;累计培育绿色工厂124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59家,两项数量均为全省第一。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重点打造“4+4+N”产业链条,2022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171.83亿元,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720家,万家企业法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省第一;省级研发平台总数达119家,河北省钢铁实验室、河北省轨道车辆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我市;打造唐山百川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一批共享工厂,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模式,企业开办平均用时缩短至4小时以内;422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申报材料精简60%,节约跨度用时2个月以上;规范“双盲”评审,推行分散评标,应用率达100%;全域建成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2023年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国第二;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措施,获评第二批全国“投资热点城市”。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创新“全部门、全员、全时、全球”招商模式,设立全球招商中心240家;成功入选全国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城市;自贸区曹妃甸片区加快建设,“船舶交通智能服务系统”等创新经验被国务院部级联席会议推广;开发区全面提档升级,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干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覆盖;持续建设“深水大港”,2023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8.42亿吨,稳居世界港口第二位。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案例集》;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相关做法全省推广;市属国企提质增效,提前完成“资产突破4500亿元”目标。

聚焦乡村振兴,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全面推进“十百千”工程,创建省级和美乡村564个,和美乡村示范村87个,争创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3个,在2023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新型城镇化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扩模带行业”行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22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万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3家。全市家庭农场达到万家,迁西春雷家庭农场获评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稳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我市遵化、芦台列为全省首批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管理,开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全市选树推介盘活利用典型28个;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经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曹妃甸列入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20个县区之一。

突出公平正义,加快法治唐山建设步伐。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推进立法和改革衔接促进,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16部,《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填补全国市级层面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立法空白,《唐山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成为全国首部设区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拓展渠道访民情汇民智,建立人大代表“双联”制度,建成代表之家225个、代表联络站481个;在全省率先探索“政协委员进网格”模式,四级政协委员累计嵌入基层网格1.6万个。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全覆盖,相关经验在中央统战部《中国统一战线》刊发推广;推进“长城示范带多节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达31个。持续深化群团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改革,2022年产改督查考核全省第一;强力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在团中央中期评估中位列A档;深入推进妇联“强基增效”行动,“爱心代理爸妈”经验做法全省推广。

聚力文脉赓续,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文明城市创建稳步推进,全力推进环境品质、基础设施、城市秩序、文明风貌等各领域突出问题整改提升,广泛选树道德领域先进典型万余名。文旅融合发展异彩纷呈,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迁安、迁西获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教体改革争先进位,持续推进教育“双减”工程,“大班额”全部消除,在全省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验收;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市体校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人才后备基地”。打造“赛事之城、圆梦之城”,建立赛事活动联络、预告、通报等制度,推动全市举办赛事活动1000余场次。

践行为民宗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纵深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全面完成法院、检察院员额制改革,基本建立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搭建“市、县、所”三级接报案体系,警情规范处置和刑事立案率均达到100%。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全面推进信访法治化,建立“信法纪”衔接机制。成立市县两级网格管理服务中心,设立网格9.6万个、配备网格员9.6万余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500余起,参与公共服务197万余人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1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全市186个乡镇卫生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实现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自由转诊、省内就医无“异地”;推进“惠唐保”“长护险”提质扩面,织密医疗保障网;建立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体系,确保“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有救治”;实施院前急救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实现“上车即住院、交通费全免”。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一老一小”公益基金,全市建成社区和农村食堂479个,日均服务约3.8万人次,全省首创“托幼一体化”模式,省级示范园数量全省第一。

坚持绿色低碳,打造“工业摇篮、碧海蓝天”。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VOCs、NOx治理工程,开展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排污权交易改革,2022年、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后25;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全市重点行业A级企业32家,钢铁行业19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积极建设“无废城市”,打造钢铁行业“固废不出厂”特色模式。全面建设美丽河湖海湾,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度,2020年以来谋划实施6大类、117个河湖治理项目,境内彻底消除劣五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全市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提升;唐山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入选2022年度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出台唐山市新能源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构建“风光水火储氢氨”新能源体系;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加快新能源重卡替代,全市新能源重卡保有量12092辆,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加强党的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深化党建制度改革,实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中组部肯定;创新开展基层党组织全面创A,经验做法被省委组织部肯定推广;迭代升级“凤凰英才”政策5.0,推动构建具有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党建+网格”体系,实现以党建引领赋能“小网格”管理,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围绕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健全完善定期会商、专项协作、信息共享等机制,有关经验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刊发;协同行政、司法、审计等监督,建设大数据监督平台并纳入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打造“一县一品”廉洁文化阵地群,年均教育32万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唐山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新部署新要求,加快解放思想、持续改革创新,不断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生动实践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多作贡献!

编辑: 江蕾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