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南湖公园
“南大坑”上的小桥流水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各地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积极探索矿山修复路径,涌现出不少好的样本。
万紫千红的花卉,风情各异的绿植,小桥流水的园林……记者诧异,这是建在采煤沉降地上的公园吗?
位于唐山的南湖公园,原名“南大坑”“垃圾山”——历史上,由于开滦煤矿百余年持续开采,这里形成了采煤塌陷区,平均高度较市区低约20米。
在对“南大坑”的治理上,唐山市以四个步骤推进:堵住排污口,埋设污水管网5300多米,把沉降坑的污水引到污水处理厂;建污水沉淀池,实现污水的分级沉淀,并将污水引入池塘北侧的香蒲、芦苇等植物区,达到自然隔离、过滤、吸附污水的目的;还清湖水后,再将原有分隔的污水坑打通,连成一个整体的大湖面,让鱼类、水鸟隐藏在湖的深水处或中心区,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最后,修建湖心岛、游船码头、荷花池等湖面景观,让南湖更加赏心悦目。
“去年这片荷花还只能远观,今年栈道一修,可以近距离观赏,拍照角度更多了。”在南湖公园荷花浦,漫步于木栈道上的游客陈玉珍跟记者说。
看得见的景观小品只是生态修复的副产品,地下看不见的砾石、管道才是生态改善的“功臣”。2023年年底,84万平方米的景区完成海绵化改造,南湖公园变成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海绵化改造后,景区绿地全部实现雨水灌溉,十余处水景观供水水源由市政给水切换为湖区供水,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48万立方米。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修复+文旅康养”“生态修复+工业建设”“生态修复+光伏”等,均可为国内废弃矿坑的生态修复提供模式参考,赋能增效。(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