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 21:58:4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政协

《谁不说咱唐山好》优秀作品(二)

谁不说咱唐山好

好山好水好地方

城市蓬勃人向上

水墨丹青诗韵长

……

在各县(市、区)政协和全市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下,截止到7月底,唐山市政协已征集“谁不说咱唐山好”书画、摄影、文学作品近500篇(幅)。这些作品,应时代而著、为唐山而歌,笔端蕴秀、饱蘸深情,辉映着伟大时代的磅礴力量,展现了英雄唐山的破浪远航。从8月6日起,唐山市政协微信公众号开设《谁不说咱唐山好》专栏,每周二、四陆续刊发优秀作品,欢迎大家关注、阅览、转发,共同传播唐山正能量、展示唐山新形象。

文学作品

颂唐山

张宇

在燕山之南,渤海之滨,

有一座城,名为唐山。

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北平原,

历经沧桑,更显光芒。

从古镇到繁华都市,

每一次蜕变,都是传奇。

岁月悠悠,历史如歌,

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抗震纪念碑,矗立在大地,

它见证了灾难,也见证了重生。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这就是唐山,坚韧不拔的精神。

钢铁是她的脊梁,

工业是她的灵魂。

高炉的火光,照亮了夜空,

也照亮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自然风光,如诗如画,

潘家口的水波,南湖的荷花,

滦河的秋色,丰润的雪花,

都是大自然赋予唐山的宝藏。

文化瑰宝,流传千古,

评剧、皮影戏,诉说着故事。

夜幕降临,戏台上生旦净末丑,

唱响了千年的沧桑与梦想。

美食小吃,风味独特,

麻糖、棋子烧饼、滦州烧鸡,

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是家乡情感的寄托,也是味蕾的享受。

今天的唐山,焕发新活力,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交通网络完善,与世界接轨,

这座城市,正迈向新时代。

唐山啊唐山,你是一座丰碑,

记录着过去,指引着未来。

在你的怀抱中,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让我们歌颂你的名字,

歌颂你的坚强,歌颂你的辉煌。

愿你如那东方初升的太阳,

永远灿烂,永远辉煌。

▼▼▼

我们,心中有数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中的城市导读

葛昌秋

7月,又是7月。

唐山的7月令人铭心刻骨。

站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的唐山公路零公里点,欣赏凤凰飞翔的图案,凝望高耸的纪念碑,数着4层7级28个台阶,心中掠过一阵阵岁月的波澜。

抗震纪念碑是唐山的标志,是唐山情的聚集,是唐山人的象征。矗立的碑墙,犹如一位坚毅伟岸的讲解员,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雪雨,都站在那里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当再次诵读黑色大理石碑墙上的741个金色汉字,碑文里坚硬的数字,跃然于广阔的时空,那是一组镌刻在唐山人心中的数字,也是人类文明史册上的数字。了解了这些数字,就能深深地理解这座城市,悟得城市精神的时代意义。回望从一片废墟,到一座新城的历程,唐山不仅是一路的艰辛,更是一路的奋斗,还有一路的阳光。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可以有同样的月份和日期,绝没有同样的年份。历史打磨的数字,不会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中。“7·28”,是人类历史上不能忘却的日子。这天7.8级的地震,瞬间把唐山夷为平地,成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那一刻震惊世界,唐山因此而闻名。一个重复又不能重复的数字,唯我们唐山独有。这是世界的数字。当日历翻到第48个7月,唐山已经从陆地向海洋,一座港口一吞一吐,就搅动了世界的物流,未争第一却是第二,在沿海港口中,唐山港是出色的!出海就可以奔赴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驶入190多个港口。密集的公路、铁路网络,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是唐山全方位开放的基础,点开大图的瞬间,唐山再次引人注目。闻名世界的知名企业和跨国集团,把目光投向唐山,优质外资不断集聚,采矿业、制造业、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已多点布局,内外贸并举,国际国内双循环,一个繁荣的大市场让唐山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打开思路,放开步伐,敞开胸襟,唐山开始转型升级,转向世界的不同领域。

唐山在转型,是座开放的城市。

“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泪水浸泡过的数字,永远不会腐朽。悲伤中无声的铭记,永远不会磨灭。唐山大地震的惨痛,写在了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最为惨烈的一次自然灾害。沉重的数字压倒了一座城市,压爆了民族的泪腺,压痛了共和国的脉搏,唐山让国家无比牵挂。这是国家的数字。

8年后,愈合的伤口疤痕犹在,唐山人从来不会忘记,从来也不提起。经历了生死劫难,更懂得珍惜,为奉献者奉献,为服务者服务,新型人际关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享受和谐幸福的生活。今天的唐山,城市功能科学完善,防灾减灾不仅有了产业支撑,还形成了独特的减灾文化。减隔震设备、救援机器人应急产业方兴未艾,地震断裂带周边农村及城镇房屋抗震改造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唐山在发展,是座安全的城市。

“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排险救人;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救死扶伤;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用心房焐热的数字,是一国的温度,是960万平方公里上的恒温。震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唐山在瓦砾中长出了心灵的幼苗,吸引了56个民族的关爱。疾风知劲草,大难见真情。红五星、白大褂儿,从陌生到熟悉,在唐山心手相连,重建家园。无数无名英雄的援手,用汗水、鲜血、生命挽起了唐山,使唐山昂首屹立在了共和国的版图上。这份恩这份情这份力,唐山人融进了世代的生命里。这是温暖的数字。

今天的唐山,从重建到发展,再到转型,充满了激情,紧随时代的步伐勇往直前。不仅证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充分诠释了“四个自信”。于是,在汶川地震灾区,在玉树地震灾区,在武汉抗疫战场,唐山人都争先恐后冲向一线。新冠疫情突发后,不畏艰险的大白和志愿者们,坚守在一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为人民树起了安全的防护屏障。如今从传统的“学雷锋十佳事迹”,到“文明标兵”的评选发布,“雷锋”不仅有了户口,还成了城市文明建设的“群体”。做好事、当好人蔚然成风。

唐山在奉献,是座感恩的城市。

“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在废墟中扒出的数字,蕴含着生命的力量。用双手打造的数字,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自主命运的唐山人民是不可折服的,自力更生的坚定信念是牢记在心的。面对大灾大难,唐山人抹去泪水,擦掉汗水,靠坚忍的意志、勤劳的双手,把困难、艰难、大难甩在身后,复工复产,随即挖出第一车“抗震煤”、炼出第一炉“抗震钢”、烧出第一批“抗震瓷”,“达到震前水平”成为流行语。次年5月底,全市区属以上企业98.6%恢复生产。这是唐山的数字。

今天的唐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不仅成为城市的财富和品牌,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一个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以“新工业、大港口、高科技”为三大支柱,实现高质量发展。昔日以“转炉炼钢”著称,又以“抗震钢”闻名的河钢唐钢公司,已退出城区,跨越式地向海图强。当年的机车车辆厂的铸钢车间,已经成为地震遗迹,而“北方动车”已成了新地标,一列列“和谐号”、一列列“复兴号”驰骋在中华大地。

唐山在创新,是座奋斗的城市。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用民心验证的数字,没有半点虚假。让时间过滤的诺言,没有半点尘埃。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当成了头等大事,一切困难都能战胜。地震当年入冬前,一排排过冬简易房起于废墟,唐山灾民无一冻馁。此时的“简易房”不简单!那是震后唐山人的新家,是新生活的起点。

塔吊、钢筋、水泥、红砖、沙灰,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幢幢高楼的崛起,与简易房相映成为唐山别样的画面。一家连万家,万家连国家。把自己的情感和面容都垒进了墙壁,铸成圈梁和楼板。目的只有一个,让百姓居有定所。这是力量的数字。

今天的唐山,如劫后再生凤凰,奋翅于冀东沃野。虽然简易房早已无踪可寻,但自强不息依然韵味悠长。走进唐山,高楼鳞次栉比,街道通衢如织,一片清新。“向海图强”的发展格局,又成为新的目标,为的是让770万唐山人,在新时代里安居乐业。如果翻开那本“陈年老账”,去“成本核算”,当年的“五十多亿元”已经“发酵”,唐山为国家创造了更多价值。2024年唐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33.3亿元,连续多年位居河北省首位,现在正朝着“万亿俱乐部”目标迈进。

唐山在建设,是座宜居的城市。

7月,在抗震纪念碑下,细读碑文之外,还有许多的数字。唐山的实践,无时无刻不在深刻而生动地证明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那是唐山未来的数字。

2024年的唐山,早已走出了灾难的阴影。

唐山在路上,是座希望的城市。

路该怎么走,事该怎么办,业该怎么创,人该怎么带,英雄城市如何再创辉煌,唐山,有数!我们,心中有数!

▼▼▼

唐山,我心中的诗与远方

刘思绮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地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我的家乡——唐山。每当我漫步在唐山的街头巷尾,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这座城市不仅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更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诗与远方。

历史的厚重

唐山,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从开滦煤矿到大地震,从复兴到腾飞,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走在凤凰山脚下,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先辈们开拓进取的精神。

现代的繁荣

如今的唐山,已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让人眼前一亮。唐山港的繁忙景象,曹妃甸新区的崛起,无不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每当我站在南湖公园的湖畔,望着远处的高楼,我都会感叹唐山的发展速度,同时也为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文化的底蕴

唐山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更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皮影戏、评剧、唐山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每当节日来临,街头巷尾的花灯和皮影戏表演,总是吸引着无数市民驻足观看。这样的文化传承,让我深深感受到唐山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未来的希望

唐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唐山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城市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唐山,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总会牵挂着她。她不仅是我的家乡,更是我心中的诗与远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坚韧、勇敢、充满活力的唐山。我愿用手中的笔,书写她的美丽,讴歌她的辉煌。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