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 06:32:5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唐山地震遗址:见证抗震精神 讲好唐山故事

视频摄制:记者 王欢

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7.28米高的纪念墙上,镌刻着大地震24万遇难者的名字。

夏日清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安静地望着刻在纪念墙上的母亲的名字,目光久久不能移开,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打湿衣襟。87岁的李卓一老人是在儿女的陪伴下特意从甘肃来唐山祭拜母亲的。他让女儿用纸巾将母亲的名字擦拭干净,并用手机拍下了母亲的名字。他告诉记者,唐山大地震时,他已大学毕业留在甘肃工作。没想到,一场大地震竟成为他与母亲的永别。“唐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年龄大了,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再回家祭拜母亲了,幸好有纪念墙可以寄托我的哀思。”说话间,老人一遍遍擦去脸上的泪珠。

市民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纪念墙前缅怀亲人。

48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将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唐山变成一片废墟。

48年间,唐山地震遗址默默地记录着凤凰城的涅槃重生,讲述着唐山再创新辉煌的生动故事,见证着新唐山的时代风貌。

地震遗址见证唐山崛起

2008年,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为依托,建设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园内除保留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山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外,还规划建设了纪念墙、纪念林、纪念广场、纪念水池、主题雕塑和地震博物馆等一大批纪念教育设施。

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建于1959年,现保存的遗迹是其南北走向的3跨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地震时,厂房处于宏观震中,烈度为11度,3跨厂房除部分中间立柱扭曲、倾斜外,四周墙柱全部倒塌,屋架落地。厂房南侧的砖砌烟囱,原高35米,地震时断成3截,其余两截被直接嵌入现存的烟囱内,呈套筒式结构,内外共有3层。当时有夜班炼钢工人及辅助生产人员20人,11人震亡,3人重伤,40余台设备震毁或受损。

游客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

地震纪念墙位于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东西主轴线纪念大道的北侧,墙上镌刻了24万地震遇难者名字。地震纪念墙由5组13面墙体组成,全长493米,每面墙高7.28米,代表7月28日,纪念墙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预示着逝者与生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纪念墙上24万遇难者的名字主要按照遇难者生前所在县、区或工作单位进行分组,这些名字有的一家几口排在一起,有的和同事、同学排在一起,还有一些年老者,由于全家震亡,且受地震时统计条件限制,无人能够回忆起他们的姓名,只能用“某某之母、某某之父”代替,一些刚出生的婴儿,还来不及起名字,就用“某某之子、某某之女”代替。走在纪念墙边,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瓦砾成堆的悲惨景象,只有地震纪念墙正前方的一池清水,才能使人们的情绪得到暂时的平静,水中一棵地震前的老泡桐树,默默地矗立在那里,用特殊的年轮记录下1976年这里发生的一切。旁边两根铁轨,由于地震的强烈颤动,严重扭曲变形,如今,也静静地躺在水中,伸向远方,正像是所有唐山人脑海中那永远挥之不去的曲折记忆。

唐山南湖展现生态之美。

48年沧桑巨变,地震遗址见证了唐山在废墟中崛起并展翅腾飞的发展奇迹。现如今,走在唐山街道上,到处一派勃勃生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自然风光秀美旖旎。唐山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在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唐山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各种民生福利保障也在持续改善。“唐山的交通越来越便捷,就医越来越方便,教育越来越‘高端’,作为唐山人,我真的很幸福。”市民李女士自豪地说。

唐山人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了人间幸福的烟火味道。沉痛的记忆已成为过去,人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感叹这盛世华年。

在浩劫中重生

原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楼地震遗址在1976年7月28日7.8级地震11度烈度区内。该遗址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地震遗迹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唐山市政府修建了纪念碑。纪念碑设计为一本打开的书,象征着该遗址为图书馆楼。纪念碑呈M型,代表为地震事件,纪念碑左侧上方有一个小圈连着大圈,小圈内为震源机制解,大圈为时钟,时间指向3时42分,是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间。

鸟瞰唐山市区。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王欢 摄

原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楼是在1975年动工修建的,1976年即将竣工时被震毁,由于当时没有投入使用,地震中没有进行人财物的抢救,保留了地震时的原貌。该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049平方米,建筑造型为T型,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是3层高的阅览室,后面是4层书库。阅览室东西长70米,进深12米,层高4.5米,可容纳750人同时阅览,整个阅览厅是由钢筋混凝土预制整体装配结构构成,但在地震冲击波的作用下倒塌形式多样,主要分成3个部分:阅览厅西面由北向南倒塌,原来的屋顶倒塌平铺在南面小路上,中间部分垂直下落,东面东山墙倒塌,主体直立保留下来。书库东西长25米,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无梁楼板,板厚12厘米。第一层的钢筋混凝土柱由于地震剪切作用全部粉碎,现在能看到的是原来的第二、三、四层,并且楼的整体向北偏东方向位移1米,倒塌形式多样。这个建筑物面积虽然不大,但在地震冲击波作用下倒塌形式多样,毁相复杂,保留下来对研究地震科学和建筑物结构很有参考价值。该遗址年代越久越显其珍贵,是唐山市现存最为完整的地震遗址之一,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直下型地震的教学及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已成为公用建筑震灾范例。

在这里建起的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重视地震遗址维护,修建了地震遗址广场,并且围绕遗址开展了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入学教育、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让北京交通大学的师生深入了解唐山“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风貌。研究院还提供地震遗址预约参观服务,欢迎并接待市民进院参观,缅怀历史。

地震遗址见证了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这5年来的建设发展。目前研究院已经引进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超50个,涉及轨道交通、新能源、应用光子技术、低碳环保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获批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累计20余项,与中车唐山、开滦集团、百川科技、启奥科技、华北理工大学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成立应用创新基地。还成立了唐山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多维度、立体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服务唐山现代新兴产业发展。

记者 曹瑞云

编辑: 穆俊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