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报道多起蜱传疾病流行的突发卫生事件,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我国较常见的新发蜱传疾病之一。那么,如何防范蜱虫叮咬?
什么是蜱虫
蜱俗称狗豆子、草瘪子、草爬子、壁虱等,是一类体表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一些种类可侵袭人体。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都可能会与蜱虫亲密接触,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区里被蜱虫叮咬的先例。
蜱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被蜱虫叮咬后,可能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如果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可能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游离蜱防治技术:
1)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裸露的皮肤、衣物和帐篷表面应涂抹、喷洒驱避剂,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避剂。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三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选择柠檬桉油。这几种都对防蜱虫有效。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2)环境治理:
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此破坏蜱类孳生小环境,还包括捕杀野生啮齿动物,消灭或减少病原体的保存宿主。
2、寄生蜱防治技术:
1) 物理防治:
如果蜱发生数量较少,并且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人工捉捕的方式消灭蜱虫。捉捕蜱虫时应使用尖嘴镊子在贴近皮肤的位置沿垂直方向将其拔出,如果在此过程中造成皮肤损伤,要及时对伤口进行止血处理,并使用碘酒和酒精进行消毒,防止破损部位的皮肤发生感染。
2)化学防治:
考虑到寄主的敏感性,建议选择专门的兽药或毒性较低的药剂进行寄生蜱的化学防治。
被蜱虫叮咬正确做法
●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
●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
注意: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硬拔”。因为被蜱虫叮咬后如果“硬拔”,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如果“硬拔”时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医生提醒,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