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06:32:2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迁西县磨石庵村:时光“穿梭”织锦绣 织布技艺代代传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魏伟 吕泽萱)“铛、铛、嗖……”古老的织机前,梭子在“织女”的手上来回穿梭,一匹匹色彩斑斓、花色各异的布逐渐从织机上“流”出。迁西县磨石庵村的家织布传承久远,见证着历史兴衰,也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迁西县非遗项目手工家织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瑞芝说:“我嫁过来后和婆婆学的织布,再往上传承了多少代,我就不清楚了,很多年了。”

董瑞芝边哄外孙边织布。

迁西县磨石庵村属尹庄乡所辖,与滦河遥遥相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手工家织布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年间,是磨石庵村妇女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勤劳淳朴的磨石庵村村民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经过一代代磨石庵人对手工家织布工艺的不断改进,已传承至第四代,现已发展成为带动村内居家妇女就业创业的主要渠道。村书记兼主任高淑飞通过全面考察家织布的市场需求前景后,开始组织村内 40名妇女参与手工织布,成立了迁西县磨艺乡韵家织布工作室。

谈起与织布技艺的缘分,66岁的董瑞芝说,她1981年嫁入磨石庵村,之后跟随婆婆学习织布,用织出来的布做床单、衣服等补贴家用。“我们村里很多人都会织布,都是家里代代相传的。”

织布要用到织布机,磨石庵村最古老的织布机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据了解,工作室所用的织布机都由老匠人手工维修、制作,有的织布机传承年代已无从考证。“我的这台织布机经历了好几代人,这个柱就是老的,都包浆了。”董瑞芝说。

董瑞芝摆放织好的棉布。记者 吕泽萱 摄

“我们采用 100%全棉纯手工织造。”董瑞芝说。织布前需经过浆洗、打线、走线、过顶柱、项线、掏增、戳柱、栓机等十几道工序后方可上机织布。织出来的布不卷边、不起皱、不打滑、不起静电,具有质地柔软、吸汗透气、防螨止痒等特点。

工作室结合磨石庵村党支部,将现有村集体活动场所改造成家织布手工制作厂房和展厅,将村内妇女生产出的家织布进行标记后统一销售,然后根据每名妇女所织布的销售数量全额返还给本人,集体从中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已逐步形成生产有序、销售有路的良好局面。

床品三件套、千层底拖鞋、衬衫、围裙、布包……在成品展示区,手工织就的成品琳琅满目,销往各地。高淑飞说:“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我们对传统织机和织布工艺进行改进,将原有织机的柱、增进行加宽,把梭子里的消芯用清水浸湿,改纬线为水线,并在传统花色基础上加入现代装饰纹样,在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的同时让布更加柔软密实。”

如今,磨石庵村产出的床单、被罩等手工织品受到北京、天津等地消费者的认可,年可创收20万元。

编辑: 穆俊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