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曹瑞云)一年一度的“双11”又要来了,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唐山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科学适度消费,防范陷阱套路。
警惕保价陷阱
套路一:模糊保价规则。有的商家虽然承诺保价,但对于保价的范围、条件等规则的表述模糊不清,导致消费者在平台有优惠活动时无法享受保价补差。
套路二:拒绝保价赔付。即使商品符合保价条件,有的商家也会以商品的赠品变化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包装不同等各种理由拒绝赔付差价,或者干脆拖延处理保价申请,让消费者难以顺利获得应有的补偿。
对待此类消费陷阱,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保价条款。若条款中使用“可能”“视情况而定”等不确定的词汇,以及“保价不包含平台补贴优惠券、红包等平台行为导致的价格变化”的说法,也就意味着如果平台发放了优惠券使得商品价格降低,商家极大概率不会进行保价补差。消费者应对比同款或类似商品的不同卖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上的保价标准,同时对比他们的保价政策,选择保价政策明确清晰的商家进行消费。
警惕直播带货陷阱
套路一:虚假宣传。有的主播在直播时夸大商品的功效、质量、材质等信息,但消费者实际使用后发现与宣传严重不符或效果甚微。部分主播还会使用一些虚假的实验、对比等手段来误导消费者。
套路二:诱导消费。有的主播通过制造紧张的抢购氛围、限时优惠等手段,让消费者来不及仔细思考就匆忙购买、冲动下单,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需要该商品或者商品存在问题。
套路三:售后缺失。消费者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联系主播时却发现难以找到售后渠道,或者主播与商家之间互相推诿,导致消费者的售后诉求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套路四:以旧当新。部分不良商家可能会将旧商品当作新商品销售,所谓“孤品”秒杀中的这些“孤品”很可能是二手货。
对待此类问题,消费者要提前对自己感兴趣商品的品牌、性能、市场价格、用户评价等信息进行了解,能够在观看直播时更好地判断主播的介绍是否准确,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不要被所谓的“特殊优惠”冲昏头脑,无论主播如何诱导,都不要轻易添加微信等社交账号进行私下交易。
警惕超长预售陷阱
近几年,电商平台广泛采用预售交易模式,出现尾款涨价、变相降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等问题。
这就需要消费者重点关注商家标注的发货时间。如果发货时间过长,超出自己的接受范围,要谨慎考虑是否购买。同时,注意商家是否对发货时间有明确的承诺,以及是否有相应的违约责任;了解预售商品的退款政策,哪些情况可以退款以及退款流程和时间等;确保在自己需要取消订单时,能够顺利退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警惕大数据“杀熟”陷阱
一些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消费水平等信息,对不同的消费者显示不同的价格。在“双11”期间,这种“杀熟”行为经常表现为老用户看到的商品价格可能比新用户更高,或者老用户获得的优惠券力度比新用户小,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多花冤枉钱。
因此,消费者不要只局限于一个平台,要进行多平台比价,包括价格、服务、售后等方面,这样就可以大概率避免被某个平台“杀熟”。
大数据往往会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历史记录进行分析定价。消费者如果不定期更换账号或使用不同设备,可能会获得更接近新用户的价格。
关注价格波动。若发现价格异常波动,尤其是自己经常购买的商品价格突然升高,要提高警惕,考虑是否存在“杀熟”情况。
理性消费 智慧选择
消费者不要因“优惠”而购物、为“省钱”而凑单,避免盲目囤货。仔细辨别网红商品,品质为上,货比三家。对于商家推出的各种优惠活动,如满减、折扣、赠品、预付定金等,要冷静分析是否真的划算,不要轻易被虚假优惠、先升后降等套路迷惑。
提前了解商家的促销规则,如“定金”与“订金”的区别、“优惠券”的有效期限和使用范围、红包的使用规则、满减的条件等。
妥善保存相关的聊天记录、购物凭证、订单信息、发票、支付信息、促销截图、页面广告宣传等,以便在遇到质量问题或需要售后服务时能够顺利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