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玉田县城东石庄村,沿着历史的印记,触摸孟家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虽时隔数万年,但村庄的遗址处处透露着历史的痕迹。
孟家泉遗址保护标志牌。王子玉 摄
北依京沈线,西临荣辉河,初秋的石庄村景色宜人。村北200米处,原有一水域广阔的水泉,也是古荣辉河的历史源头之一,孟家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坐落于此。
意外掘出“龙骨”
发现数万年前的远古痕迹
“水脉亦是文脉,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玉田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俊潮说,20世纪50年代,玉田县在石庄村附近建造第一化肥厂,由于大量用水导致水位不断下降,1986年水泉出现干涸现象。有群众在此处拉沙取土,意外发现了“龙骨”,即动物化石。
1986年7月,玉田县文物部门协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对孟家泉进行调查,并作了试掘,发现了一枚人牙、一批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位。
次年4月,这些出土标本参加省考古成果展览并获好评,也引起国内有关部门和考古界的重视。著名旧石器考古专家贾兰坡教授于1988年带领有关专家对孟家泉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从此,孟家泉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被确定为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省、市、县联合考古队,对孟家泉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打探坑4个,发掘面积200多平方米,出土2件智人化石、25个属种动物化石、2.3万余件打制石器。
贾兰坡院士在玉田指导孟家泉遗址发掘。(资料片)
1993年7月15日,孟家泉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启时光之旅
从地层探究远古之谜
孟家泉遗址东西长90米,南北宽90米,占地总面积8100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米,遗址中心为一水泉,周围环筑1至2米高、300米长的堤坝,遗址重点分布在坝内水边。遗址辐射范围较广,波及到东北方向2公里处的小刘庄、6公里外的小泉村。在遗址附近,出露的地层全部为晚更新世纪堆积物。
从地层剖面可知,遗址存在两个自然文化层,即下部棕红色砂层和上部灰绿色砂层,下层含石制品较少,动物化石较完整,为原生文化层;上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丰富,分布不均匀,常富集于泉眼附近,部分石制品和大部分动物化石遭到不同程度的腐蚀。杨俊潮所长告诉记者,有晚期文化遗物混入,说明文化层形成后被扰乱过,扰乱的原因主要是泉水上下翻动和泉眼位置不断变换。
出土石器制品
见证人类文明发展史
丰富的石器制品的发现,使人们对人类制作石器的技术和类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记者看到,石器制品的原料,除了以坚硬光洁的燧石为主外,还有少量脉石英、红色砂岩、白色硅质岩、水晶和玛瑙等。石器制品的类型有石核、石片、石钻、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细小的石叶、类似楔状及半锥状的石核和加工石制品用的工具石锤。从这些石器制品可以窥视当时人类的制作技术。
“打片主要用锤击法,偶用砸击法;修理石器用锤击法,个别也用砸击法。锤击加工曾用多种方式,但以背面加工为主,有些石器修理得相当精致,且具特色,颇引人注目。”杨俊潮所长告诉记者,出土的20多种化石可以反映出当时这里气候比较温暖,各种动物在这里和人类共同繁衍生息。智人化石的发现不仅仅是将这一区域的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几万年,更重要的是对探索我国史前华北和东北文化的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为人们提供了远古人类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信息,同时奠定了在中国远古文化的地位。
孟家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仅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数万年前的“远古世界”,更再现了先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勤劳智慧,显示出中华文明久远厚重的文化基因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记者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