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 08:12:3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找准“小切口” 做实“关切事”——走进丰南区青年路街道新华社区

在热闹繁华的城区背后,有一片宁静和谐的港湾,那便是青年路街道新华社区。

2010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华社区视察工作。14年来,社区全体党员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打造“睦邻”党建品牌,共筑美好家园的基石,这里成了充满爱与温暖的和谐大家庭。

以党建为引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社区,如同城市的细胞,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而党建引领,则是让这些细胞充满活力、有序运转的关键。为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多为群众办实事,丰南区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推出“睦邻”党建品牌,强力推进党建引领示范社区建设,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新华样本”。

新华社区辖11个生活小区,居民2619户、6175人。他们整合社区9个网格党支部、27个党小组,推选威望高、能力强的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确保网格党组织全覆盖。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坚持“网格化+铁脚板”走访模式,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利用“书记工作室”,充分发挥“老”书记“传帮带”作用,实现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双提升。发动驻区共建单位,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网格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各方面力量凝聚在基层治理一线,让基层治理“末梢”变“前哨”,“独唱”变“合唱”,合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绘制“民情图表”,24小时服务居民

走进新华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郁郁葱葱的绿化和规划有序的停车位。这背后,有一张无形的网络覆盖着整个社区,让每一户人家都得到护佑,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生活的便利。

新华社区以网格为单位绘制“民情图表”,健全辖区民情信息网,将楼栋、网格信息做到“民情一图掌握、民意一手知晓”,目前共绘制成9幅“民情网格图”,并张贴在社区综合办事大厅。根据图中的不同图形、不同颜色等标识,辖区内2619户居民谁家有独居老人等详细情况一目了然。每个网格都配置了一名网格员,由社区工作者担任,楼门长、党员志愿者等配合网格员,24小时服务居民。

网格员周明娜负责7栋楼,这里常住人口550人。一次,周明娜入户走访时发现,平日每天上午到楼下与邻居唠嗑的80岁独居老人谢守坤一反常态没下楼。周明娜便赶忙上楼,见敲门没回应、电话无人接听,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接到通知后迅速赶来,进屋后发现,老人正痛苦地躺在床上,大家连忙将其送往医院救治,最终化险为夷。

为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建立了“街道带社区、社区抓网格、网格管党员、党员当先锋”的四级治理架构,设置了9个网格党支部,27个楼栋党小组,目前下沉到该社区的党员有430名。与此同时,将医生、律师、民警等在职党员嵌入社区网格,纳入居民微信群,为居民宣传普法、答疑解惑,提供日常医疗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倡行居家养老,提供“六助”服务

社区服务实际上是一种温暖与力量的交织,之于居民,是温暖;之于社区,是力量。在新华社区,服务就如同强有力的双手,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居民的生活,同时又展现出令人赞叹的能力和无限的魅力。

社区服务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其对居民需求的敏锐洞察。新华社区通过定期的走访、问卷调查和居民座谈会,及时了解到居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无论是老年人的医疗照顾需求,还是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指导,或是孩子们的教育资源不足,社区服务都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声音,并迅速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居家养老是社区服务的重中之重。新华社区的后院原本是车库和杂物间,社区将其改建为占地33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命名为“悦享夕阳”。居家养老服务站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多种服务。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微信群、打电话订餐。对于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社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让老人在家就能吃到热乎可口的饭菜。

新华社区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行“六助”服务。在多种社区服务中,需求比较多的是助洁和助浴两项服务。特别是助浴,非常受欢迎。工作人员携带专业设备上门给老人洗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专业、细心而且价格也不贵,为失能、半失能、康复期间的老人送去干净和尊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还打造了“老玩童”游戏工作室,由北京市通州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的专业教师们教老年人五彩瓷窑等8类益智休闲游戏,通过游戏来锻炼老人思维、反应和动手能力,预防老年痴呆和记忆减退等疾病,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给老人们带来了健康,扩展了朋友圈,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建设文化社区,居民成了朋友

在新华社区,文化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洒在新华社区的广场上,人们时常可以看见一群身着白色太极服的老者缓缓展开身姿,他们动作流畅,呼吸均匀,一招一式间尽显太极的刚柔并济。还可以看到大妈们手持红扇,翩翩起舞,宛如盛开的花朵,轻盈而优美。这是社区文化生活的第一道风景,展现着传统与健康的融合。

这里有处地方叫功修坊,是老人们最喜欢的地方,平时人气最高,乒乓球、八段锦、太极等健身项目都会在此一一呈现,好像这里的人个个都是“民间高手”。因为这里活动的人比较多,老同志们就自发排起了时间表,一天分成好几组,做到了场地利用效率最大化。而且,老同志们都非常爱惜这个场地,每天都自觉打扫卫生。

这里还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的所在——书画苑。它坐落在社区中心的一座安静小楼里,绿树环绕,花香四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精神家园。踏入苑内,一股清幽的墨香扑鼻而来。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四周墙壁上挂满了精美的书画作品。有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画,鸟儿灵动,花朵娇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还有笔力雄健的书法作品,楷书端庄秀丽,行书飘逸洒脱,草书龙飞凤舞,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在社区的文化建设方面,治理者们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人文关怀。社区活动中心时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书法绘画展览、歌舞表演、亲子互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让原本陌生的居民们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成了亲密的朋友。

同时,社区治理还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定期走访慰问,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送去温暖;设立的社区基金,为贫困学子的梦想插上翅膀。

社区治理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社区组建了“四邻八队”志愿服务社团,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乐享”社区生活;推出了“青城爱心合作伙伴计划”,与辖区35家商户携手,用“礼遇优待”的方式奖励“奉献服务”,累计发放积分卡1100张,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起来,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社区的美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区找准居民需求的“小切口”,做实做细居民“关切事”,让社区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多年来,新华社区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河北省志愿服务示范社区”等20多项荣誉。

记者 唐建勋 通讯员 姚建国 王帆

编辑: 刘海伦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