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郎振楠(右)给笔者介绍拖挂式中耕除草机。 受访者供图
在唐山滦州市的蔬菜圈里,提起种植西兰花的郎振楠,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近年来,郎振楠积极拥抱新技术,西兰花种植全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提高了西兰花品质,顺利打开了国际市场,今年有1000多吨西兰花走出国门,上了“世界餐桌”。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滦州市小马庄镇西晒甲坨村的郎振楠,看到了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机遇,回到家乡开始同土地打上交道。经多方考察,郎振楠发现西兰花种植效益可观,且适宜滦州一带种植。郎振楠随后成立了滦州市振楠果蔬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振楠果蔬合作社),决定当滦州市规模种植西兰花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经过几年的发展,振楠果蔬合作社逐渐走上了正轨。郎振楠说:“西兰花传统种植模式费时、费工,产出效益低,很难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初,经过多方考察,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农用机械。“这批机械让合作社的西兰花种植正式进入了机械化时代。”郎振楠说。
10月30日,在振楠果蔬合作社的农机库房里,郎振楠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得力助手”:“这是无人驾驶旋耕机,配置卫星定位系统,半个小时能把1亩地平整得妥妥当当;那是双行移栽机,每台机械1天能定植20多亩地,效率相当于20个人的工作量,移栽速度比传统种植方式快6倍;再瞧瞧这台自走式螺杆喷雾机,结合公司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一个人轻松管理100亩地。此外,还有植保无人机、中耕除草机、粉碎机等。”
在这些农机中,无人植保机是郎振楠的“心头好”。据介绍,当地人工打药成本高且效率低,而无人植保机仅需一名主操手和一名辅助人员,一天可以完成200~300亩地的打药任务,人工费才花300元;如果用人工打药,完成同样的任务至少需要20个人工,人力成本2400元。合作社技术员王金喜说:“无人机植保不仅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其精准施药和均匀喷洒的特性,可有效避免了药物浪费,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有了机械化作业的支撑,振楠果蔬合作社的西兰花种植越来越现代化。据了解,该合作社从育苗到包装的机械化率达85%,人工成本降至400元/亩,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机械化种植的推动下,振楠果蔬合作社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亩,从江苏引进一条自动化包装生产线,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包装破损率。通过冷链运输,合作社的西兰花成功销往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
振楠果蔬合作社的西兰花何以能够走上“世界餐桌”?技术员王金喜揭示了其中的奥妙。今年3月,该合作社引进无纺布覆膜种植技术。尽管无纺布成本是薄膜的2.5倍,但其增产优势明显。在出成率方面,传统的薄膜种植西兰花出成率约60%,采用无纺布覆盖后,出成率提升到90%左右。王金喜说:“在透气性上,薄膜的自身透气功能弱,尚需人工打孔辅助透气。而无纺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可以保证空气在土壤和植株间自由流通,为根部提供充足氧气,促进植株茁壮生长。同时,无纺布能调节温湿度,降低热害和病虫害风险。在费用开支方面,薄膜在温度管理和打药环节对人工的依赖性大,且人工打孔效率低、要求严格,综合成本高。而无纺布无需打孔,管理简便,覆盖一个月基本无需打药,节省了人工和药物成本,节支增收效益明显。
国外西兰花代理商王志荣对振楠果蔬合作社的西兰花品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每季度的严格检测显示,振楠果蔬合作社的西兰花在农药残留方面表现卓越,88个检测项目都达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深受国外客户青睐。因此,每年3月和8月,王志荣都代表国外客户前来预订西兰花,振楠果蔬合作社只需“照单生产”就可以了,不必担心销路问题。
目前,郎振楠的“领头羊”效应开始显现,周边很多菜农前来请教学习,郎振楠毫无保留地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并帮助解决产品销路问题。西兰花正在成为滦州大地上的“致富花”。
专家点评:
唐山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原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唐山试验站原站长 研究员 任瑞星:
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效率较低。截至2020年,我国蔬菜生产劳动力成本已经达到其生产总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且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供给还会不断下降,农业劳动力的短缺问题会更加严重。在一定意义上,蔬菜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决定了我国蔬菜产业的未来。
唐山滦洲市在郎振楠等“新农人”的带动下,建设了较大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多年来在国家蔬菜产业体系和省蔬菜产业体系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引进适宜品种、采用适宜的管理技术和匹配的机械设备,很好地实现了农机和农艺的深度融合,完成了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的技术集成,并进行了大面积的应用。此举不仅减少了管理用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乡村云融媒平台 段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