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梁赞英)初冬时节,在丰南区星河棉花农民种植合作社种植的棉花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所过之处棉株上只剩下茎秆,采摘下的棉花被瞬间吸入机器背后的储棉箱。“这种新型采棉机把机采方式分成两段,即先统收后清花,对棉纤维损伤小,不受地块小、露水大、吐絮不集中等影响,可24小时全天作业。”丰南区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站站长冯贺敬十分骄傲。
丰南区是传统棉花优势产区,常年播种规模在12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棉花种植方式得到改进,人工播种改成机械播种,日常管理从过去人工打侧枝、打顶尖等繁琐的劳作中解脱,改用全程化控,但棉花采收始终是制约棉花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主要因素。“新疆的采棉机大多采用水平摘锭式采棉技术,以旋转的摘锭钩住棉花,再把它从棉株中拉扯出来,这种技术对棉花干燥度要求较高。但河北等内陆地区10月下旬后露水较大,棉花活性强,无法通过摘锭被完整剥离,而且容易堵塞影响作业效率。”冯贺敬介绍,为此,丰南区以河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唐山综合试验站为切入点,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为支撑,把丰南区星河棉花农民种植合作社作为基地,深入开展以棉花机采为核心的技术攻关,通过3年试验示范,采棉机基本成型。该区机采棉及配套栽培技术取得成功。
图为机采棉现场。
“过去覆膜、灌水、播种、除草、打药、整枝等都需要人工,采用机械播种和无人机喷施叶面肥、调节剂、杀虫剂等方式控制棉株旺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平均每亩地从需要三四个人工降低至用不了一个人工。”星河棉花农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郑洪涛介绍,棉花种植中最难控制的就是采收成本,他现场算了一笔账,按照亩产籽棉300公斤计算,人工采摘每公斤1.6元,采收成本需要480元,占到棉花生产成本的近一半。
找到适合内陆棉花机采模式,一直是棉花产业发展科技攻关的重点。“有了好装备,还需好品种与好技术配套。”冯贺敬介绍,想要提高棉花的机械化采收效率,除了适用的采棉技术,筛选优质的机采棉花品种也至关重要。在宜机化棉花品种选用中,今年引进新品种89个,较适宜品种冀棉30和冀石916等,采用北斗导航播种,实现等行距76厘米,为后期机械采收打下基础。管理中采用无人机喷药防控病虫害和化学调控等,控制棉花株高80—100厘米,适合机械采收高度,吐絮期喷施乙烯利和脱叶剂催熟和落叶,实现10月下旬棉花全部吐絮的目标。“目前,丰南已有0.8万亩开始采用机械采收,亩均增效400元。”
“大面积机收棉花,省工省时,节本增效,还能提高棉花品质。”在与棉花所合作的3年里,郑洪涛对棉花生产机械化带来的实惠感触颇深,“新型采棉机每小时能采6—10亩棉花,只需雇两个农机手,租一台农用车,再付些油钱,就能把一亩地的采收成本降到100块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