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10:51:4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王陶然: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记者 徐喆 通讯员 武龙

12月11日,记者走进路南区文化馆,馆内的拓片展览、掐丝珐琅、沉香、漆器髹饰技艺等非遗文创产品映入眼帘。馆长王陶然正在与非遗传承人讨论掐丝珐琅的制作技艺和销售情况。“掐丝珐琅是传统技艺,这是茶盘、书签、毛衣链、发卡,这些都是掐丝珐琅文创产品。”

在路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6批次,57个项目、77名代表性传承人。“时间匠人· 非遗大唐”“非遗与年轻人”等非遗品牌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收入突破30万元。

今年33岁的王陶然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舞蹈。舞蹈专业毕业以后,她来到路南区文化馆工作,开始接触非遗项目。如今,她已扎根基层文化工作14年,积极培育非遗技术传承人,成功打造“时间匠人·非遗大唐”文化品牌,创办“非遗与年轻人”小红书官方账号等非遗品牌系列活动。

“截至目前,‘非遗与年轻人’小红书官方账号2周时间浏览量高达1.8万人次。‘时间匠人·非遗大唐’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已举办非遗文化节3届,与唐山大剧院、唐山宴、万达广场、南湖等各景区、企业携手举办非遗新春庙会48场次、特色非遗精品活动85场次。”王陶然娓娓道来。

“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再多的非遗资源,也需要被看到。”王陶然说,帮助路南区二十四节气古法行香代表性传承人汪涛申请“二十四节气古法行香”项目的经历让她历历在目。2019年夏天到2020年夏天,她前后20多次往返传承人工作室,与汪涛女士在沉香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沟通后,帮助汪涛申遗成功。“希望通过我们文化馆的努力,每次活化利用好非遗,有效激发传统技艺发展的内生动力,让非遗文化碰撞出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王陶然说。

“守护非遗,重点在传承。”为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冀东民歌”传唱全国,2010年起,王陶然和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冀东民歌的文化交流、演出及理论研讨等活动,并录制央视《欢乐英雄》《回声嘹亮》《民歌中国》等节目;其间出版《冀东民歌演唱影音集》《冀东民歌》书籍。团队曾多次荣获河北省民歌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交流演出活动。

“时代在变,冀东民歌创作内容也要顺应潮流。”王陶然介绍,她和团队成员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等共同主办的“新春音乐会”演出,唐山(保利)大剧院市民参观日活动,举办南湖女子组合专场音乐会等,都演唱了大量冀东风格原创和改编的合唱作品,并多次登上市级、省级、国家级舞台。

传承,更要从孩子抓起。为了让更多孩子接触到非遗项目,王陶然主动联系学校,每年组织曲艺、剪纸、古琴、皮影等各类非遗进校园活动10场次以上,与孩子们一起传承非遗,讲述本土非遗的历史和故事。

不仅如此,王陶然还通过“非遗+”模式,大力开展非遗技艺推广宣传和传承活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认同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赋予非遗持续传承的生命力。她组建了非遗志愿服务队,举办全民艺术普及“传统工艺·传承在行动”非遗培训班,举办大鼓、拓片、锔补、香道、古船模制作、掐丝珐琅等非遗培训30期,8000余名学员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王陶然坦言,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技艺,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王陶然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建立非遗项目资源档案,用文字、影像等对非遗项目进行保存。

面对非遗项目人走艺绝的困境,王陶然意识到,必须要让非遗传承人看到希望,短时间内要有回报。随着文旅产业越来越热,王陶然将创新的目光投向非遗与文旅结合的赛道。她以“非遗集市”的形式,带领传承人开发植物染、掐丝珐琅、大漆等非遗系列的文创产品,走进万达广场、唐山大剧院、新春庙会、南湖公园、唐山宴等场所,让各界人士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肌理和温度,让非遗传承人及时获得回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陶然扎根基层笃行非遗保护与传承。她先后被授予冀东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燕赵文化之星”、振兴唐山立功竞赛个人“三等功”等多项荣誉称号。

编辑: 刘海伦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