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5 06:43:5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纵览新闻客户端

机器人产业成为工业重镇“智”造转型新名片

纵览新闻记者 张晓悦

既有工业用途的消防机器人、轨道巡检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也有服务生活的中医机器人、冲咖啡机器人、钓鱼机器人……走进唐山机器人展示体验中心,百余种机器人令记者大开眼界。

唐山市因煤而建、因钢而兴,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近年来,这座百年工业之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作为全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兵团”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新业态孕育的新名片。

龙头带动 机器人产业集群化发展

辅助安装机器人的机械臂像人的胳膊一样灵活,在矿井巷道里代替人抓举管路;小巧灵活的消防灭火“小黄人”,轻松越障深入危险场所扑灭火灾;游鱼般的水下机器人,潜入300米深海底检测光缆......在中国特种机器人领军企业——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展示中心,几十款机器人均是在危险环境和特殊工况下的“作业能手”。

唐山,作为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发展包括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等在内的高科技产业,蓄力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高科技产业与传统工业城市看似有些距离,其实有着内在逻辑关联。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宣传部经理王志江介绍,由于煤矿井下风险高,所以公司萌发了研发机器人代替人巡检和救援的想法。经过多年发展,公司拥有50余款特种机器人产品,连续多年稳居我国特种机器人产业第一梯队。

“我们应用于矿井的机器人,以前更多是执行巡检、预警、探测等任务。现在随着机器人功能不断拓展和智能化水平提升,还能实施诸如辅助运输、安装、喷浆、电力设备操作等作业,成为煤矿工人的得力助手。”王志江说。

以龙头企业为代表,唐山市机器人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为拓展应用,唐山市建立常态化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机制,面向制造、建筑、教育、应急、农业、康养、政务等领域,广泛征集场景需求。2024年以来,建设“机器人+”应用场景24个、“机器人化”技术改造项目18个。

图为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双向奔赴 为传统产业注入转型动力

走进唐山市高新区的百智具身(唐山)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人形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具有与人的感觉器官类似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能够自动识别周围环境并作出自动化动作。”该公司负责人王光乾告诉记者。

他说,从之前机器人按照编好的程序执行固定动作,到现在机器人具有泛化行为能力,能够智能决策、自发动作,需要“填喂”大量真实训练信息,用于强化学习训练。这就对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机器人将全面模拟人类,并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自我进化能力。

他举例,从桌子上拿起一枚鸡蛋的动作,对于人类十分简单,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则需要2万至3万条大数据信息的学习。机器人要通过接触探测器感受鸡蛋的质地,计算出以怎样的力度才合适。如果力度小,鸡蛋握不住;力度大,又会将鸡蛋捏碎。

谈及百智具身为何落户唐山,他说,看重的是工业大市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机器人更新产业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当地优越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创新生态。

让机器人的“大脑”更聪明,需要海量数据采集和算力存储。为了给百智具身做配套,唐山高新区准备和企业联合在附近建设算力中心。“以前地方招商引资,通常提供‘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配套,而现在的服务越来越贴心。”王光乾说。

同样被浓厚的机器人产业氛围吸引的,还有人工智能领域的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企业于2023年2月,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落户唐山高新区。全流程帮办代办,公司不到一个月就实现运营,感受到了“唐山温度”和“唐山速度”。

“我们训练机器人,就像培养小孩,前期需要投喂大量‘知识’,随着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机器人的‘大脑’会越用越聪明。”公司销售经理李宁说。

谈及应用,他举例,面对唐山钢铁产业生产线自动化及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公司引入“2D+3D”视觉检测等技术,对长材进行亚毫米级别精度的质量检测,通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对长材的缺陷进行识别分类。机器代替人工质检,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将人从危险炎热、重复单调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唐山工业历史悠久,钢铁、煤炭、陶瓷、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生产线,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迫切需求,为传统产业与机器人产业融合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与传统产业“双向奔赴”,注入转型动力。

图为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中心。

厚植沃土 服务企业茁壮成长

唐山市的机器人产业聚集,但是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也存在底层技术积淀尚显薄弱、高校院所和人才储备不足等劣势。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来到唐山学院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就像进入了迷你版的机器人工厂。在智能制造实训室,一座微缩版的装配生产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在教师指导下,记者按下开关,一块模拟物料经过主件供料、次品分拣等工序,被组装完成。“将迷你工厂搬进校园,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再枯燥。学生们通过实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逻辑编程能力。”唐山学院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院长王超说。

该学院,是唐山市政、校、企整合资源的一个代表。学院由唐山学院、唐山高新区管委会与遨博智能三方共建,致力于加速形成“立足唐山、服务京津冀”的机器人产业人才高地。

王超说,学院在课程设置前,会征求机器人企业的意见。同时,学院也会邀请企业家、工程师带着真实工程案例前来授课,相当于开启了抵达企业的“直通车”。

为了让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我们对周边近200家机器人企业开展了走访调研,一方面了解企业在技术、项目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助力‘象牙塔’里的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帮助学生梦想成真。”

在合作方面,唐山市还在全国首创建设了机器人共享工厂,构建协同共享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

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孟昭介绍,除了实体共享工厂,还将上线虚拟共享工厂,采用大数据、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形成数据处理在唐山、生产能力在全国、智力资源在全球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供给灵活性和社会资源协同效率。

有了人才和平台,资金也是很多初创企业面临的难题。在唐山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采访时,记者看到一套“企业+项目”基金对接需求库和域内金融机构产品汇总,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一应俱全。

据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金融工作负责人高飞介绍,政府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定期“点对点”服务,在企业现场就能针对性定制金融产品,推出了“机器人AI贷”“人才贷”“科技e贷”等产品,帮助初创型企业解决燃眉之急。今后,还将探索引入社会资本,为机器人产业注入活水。

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唐山还制发了《唐山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唐山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唐山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唐山市“机器人+”应用行动专项方案》等政策,组建全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提升机器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工业重镇“智”造转型新名片。

图为唐山高新区机器人研发中心。

编辑: 刘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