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唐山市路南区首届冀东秧歌展演在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1号门广场举办,为广大群众送上一道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2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对唐山这项广受群众喜欢的年俗活动予以报道。↓↓↓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01日 01版)
扭秧歌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正月初二,河北唐山路南区南湖开滦旅游景区1号门广场,应邀而来的各县区地秧歌队伍100余名演员正竞相炫技。他们身着艳丽的服饰,头戴缨帽花冠,手持彩扇、手绢、烟袋等道具,随着音乐起舞。
“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这是流传在河北的一句老话,足见秧歌在河北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在唐山地区,乐亭地秧歌和滦州地秧歌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之花,唐山地区的地秧歌可追溯至宋朝,并在辽金时代得以兴旺发展。行当主要划分为妞、擓、丑、公子四大类,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角色特点,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将角色性格和情感变化展示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