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2025年2月12日第一版
唐山港去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6215万吨,稳居全球沿海港口第2位
一个世界级大港的稳中有进
河北日报记者 吴艳荣 郭猛 汤润青 贡宪云 王育民
2月11日,一艘轮船正在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码头进行装卸作业。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潮涌渤海湾,大港通天下。
在唐山港,随着悠扬的汽笛声划破长空,一艘艘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靠岸停泊,将全球货物引进来,同时将国内货物源源不断地送出去。
遥想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直隶湾(渤海湾)拟建北方大港的宏愿。
100多年过去了,喜讯从唐山传出——2024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6215万吨,同比增长2.37%,连续3年稳居全球沿海港口第2位。
自通航以来,30多年时间,唐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增长了190多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港跃升为世界级大港。秘诀何在?记者奔赴唐山港进行了实地探访。
“大港大船”保供有底气
1月22日,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码头。
长长的码头伸向大海,一艘20万吨级“阿尔法自由”号货轮停靠在6号泊位。卸船机抓斗迅速移动,一抓就是40多吨,将舱内铁矿石不断取出,经传送带、塔房送往后方堆场。
顶着海风,沿着舷梯登上船舱,零距离接触这个“巨无霸”,王建力深有感触:“几乎每天都有20万吨级及以上货轮进出码头,‘大船时代’来了。”
王建力是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船舶调度的值班主任。春节临近,靠泊的大型货轮一艘接一艘。他们与时间赛跑,全力保障能源原材料运输畅通。
20万吨级并非天花板,该公司码头是渤海湾内唯一可停靠40万吨级散货船的码头,仅王建力接触和调度的40万吨级货轮就有30艘次。
数据显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去年累计靠泊各类出入境(港)船舶4212艘次,同比增长18.2%,首次突破4000艘次大关。
为何这么多海上“巨无霸”来这里靠泊?
这要从港区本身说起。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曹妃甸港区码头前沿不需挖泥自然水深就达25米,是著名的“钻石级”深水大港,适合大船进出港。
2015年,顺应船舶大型化趋势,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接靠40万吨矿石船港口,全国共7个泊位入选,曹妃甸港区就占了两个。
依托“大港大船”优势,唐山港以建设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为目标,积极发展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打好国家能源原材料保供战。
在我国“北煤南运”中挑大梁。
随着气温下降,南方地区电煤用量明显增加。作为国内重要的煤炭能源输出港,唐山港各港区煤炭码头实行全天候不间断作业,电煤运输顺畅有序。唐山港还发布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和海运煤炭运价指数,提升在煤炭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降成本,是能源原材料供应链保障的重要一环。
“泊位深水化、船舶大型化、作业标准化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也使我们在同类港口中更具竞争力。”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副组长孙中才说。
该公司与海事、引航、拖轮、铁路场站等单位深化合作,强化上下游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提高港口船舶周转率,已实现常态化满载靠泊作业。一艘40万吨级巨轮完成接卸作业,最快只需30小时。
持续做好能源原材料保供稳价,唐山港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进口铁矿石接卸港。2024年,唐山港矿石吞吐量突破2.8亿吨,同比增长17.45%。
25号泊位树起转型标杆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港口竞逐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不仅看量的增长,更重视质的提升。
1月26日10时,渤海湾唐山海域风雪交加。
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25号泊位岸桥司机李先飞坐在智慧码头控制中心工位上,像“抓娃娃”一样远程作业——眼盯屏幕,手握摇杆,一拉一提,一个集装箱轻松吊起。
几年前,李先飞最怕的就是雨雪天气。“那时,岸桥司机是在轨道吊驾驶室作业,吊得准不准全凭一双眼睛,美丽雪花会成为遮挡视线的操作‘天敌’。”李先飞说。
从出大力流大汗的岸桥司机,到轻松掌控设备的“游戏玩家”,李先飞工作方式的颠覆性变化得益于码头的智能化改造。
2023年3月,河北港口集团唐港集团对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25号泊位实施智慧化改造升级,已实现全自动化作业。该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获评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等联合发布的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之一。
在唐港集团设备操作部远控主任和权看来,全自动化作业提升了码头运行效率,助力货物吞吐量不断突破。其关键一步,在于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
“起初,我们开发的无人驾驶卡车没有驾驶员,但需安全员跟车。”和权说,随着5G、北斗导航、激光定位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他们采用了去除驾驶舱的智能平板车,实现了真正的无人驾驶。
集装箱运输车“无头”,却有了“智慧大脑”——具备智能算法的码头操作系统,统筹调度着各码头生产系统,实现看得远、定得准、算得快、行得稳。
智能化改造助力码头减人增效:操作人员减少75%,每万标箱综合能耗比国家标准先进值低21.25%,每年可节约成本730万元。
尝到甜头后,唐港集团陆续对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26号、27号泊位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作业效率大大提升。
以点带线、以线成面,如今的唐山港,智慧化码头升级改造已从集装箱码头向更多码头延伸。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件杂智能生产管控平台建设,件杂泊位使用率提升7.9%,船舶在港停时减少29%,单人月均作业量提升61.2%。
“新技术、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为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撑。”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副局长罗同祯说,2024年,以大型港机设备自动化改造、生产调度系统升级改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智慧港口建设项目进展迅速,其中,央国企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投资全年超过2亿元。
好一张“创新群英谱”
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是一幢9层高的大楼,楼内二层,是公司专门辟出的“创新天地”。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丁健和他的科技创新工作室就驻扎在这里。
“我们的创新团队主打一个年轻化、知识化。”丁健说,工作室现有骨干成员27名,平均年龄35岁,这个以“90后”为主力军的创新团队,已在港口装船机全船自动化控制领域挑起了大梁。
机械臂灵活自如,精准抓料;皮带机平缓滚动,定位装舱……在二层的创新成果展厅,一台“微缩版”装船机正在行云流水般模拟作业,让“基于3D激光雷达的散货装船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个充满专业术语的项目得以具象化。
“这个系统集设备远程操控、3D激光雷达扫描、自动化控制等为一体,可满足装船机远程控制自动化作业要求,去年获得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铜奖。”丁健说。
作为典型的“理工男”,丁健喜欢用数字表述事实:“我们团队拥有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每当走过创新成果展厅,“95后”小伙儿杨伟佳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在展厅入口处右手边,整整一面墙位置,张贴了创新团队杰出成员的名字、简历、创新成果和每个人的“海马体”照片。他也在这张“创新群英谱”上,照片与师傅丁健的并排。
自从加入创新工作室,在师傅丁健主持的3D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开发中,杨伟佳“露了一手”。
“3D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就像是给装船机装上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杨伟佳说,受作业时的震动影响,装船机上的激光雷达会出现“点云震荡”,导致图像不清、定位偏差等问题。他通过软件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补偿和校正,提高了三维建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师傅领进门,创新有传承。杨伟佳新带的徒弟“00后”阚时雨,成为“钢卷轮廓识别系统”技术开发骨干成员之一。
“科技创新并非科学家的专属,产业工人同样可以在科技创新中大放异彩。”面对“新生代”的成长,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和德明啧啧称赞。
围绕小发明、小创新、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和德明带领职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取得新型船舶靠泊带缆装置等一批成果,为港口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
面对创新团队中一张张年轻有朝气的面容,面对一项项别具匠心的创新成果,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吴立彬说:“唐山港的快速崛起和蓬勃发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从“经济通道”迈向“通道经济”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到唐山视察,作出“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重要指示。
锚定“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唐山市委、市政府把港口作为唐山联系东北亚乃至世界的重要通道、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载体,扎实推进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在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中释放唐山潜能。
港口通道支撑产业廊道。
“以铁矿石、煤炭等为代表的大宗散货集疏运,通过货物吞吐量大,落地增值服务少,是‘过路财神’,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唐山市发展改革委沿海科工作人员张垚鑫说,唐山市强化港产深度融合,突出抓好钢铁、化工等临港产业发展,打造枢纽经济生态,从“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
前不久,张垚鑫调研钢铁产业时发现,企业跟港口联动更密了——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天柱钢铁等搬到沿海的钢厂,纷纷在厂区和港口间建起皮带长廊,将原料由廊道直接运进厂区。
钢厂之所以这样行动,经济环保是重要因素。据测算,尽管前期投入大,但适度距离的皮带长廊运输工作效率高、能耗低、可全天候运输,综合来看,比铁路和公路运输更具性价比。
以港聚产,一批产业聚集区加速形成。2024年,唐山市沿海钢铁产能占全市钢铁产能的比重约40%。
临港产业中,临港物流起到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唐山市持续优化港口和铁路集疏运体系,加快内陆港和跨境班列发展,推动陆海联动,延伸港口腹地,打造港口物流新通道。
2024年11月,从新疆发车的河北首个“一单制”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在唐山港成功落地。该海铁联运班列运输了106个装载铝锭的集装箱,货物到京唐港区后,立即装船送往广州港,具有“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优势,显著提高了运输效率。
“海铁联运的兴起,将港口辐射领域延伸到更远处。”张垚鑫说,目前,唐山港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山西、陕西等地建设内陆港59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显现。
潮头登高再击桨。立足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放眼全世界,唐山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港口、产业等潜力潜能,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