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滑雪场,雪从哪里来?
2月11日,在唐山市路北区弯道山滑雪场,压雪车对雪道逐一进行重新压制,提升游客滑雪体验。记者 师源摄
记者 师源
2月11日15时许,唐山市路北区弯道山滑雪场内人头攒动。6条不同长度和难度的雪道上,游客们依次快速滑下,传出阵阵欢笑声……
市民冯洪磊几乎整个春节假期都“泡”在雪场。“雪质非常好,压得很实,而且雪道很宽,可以玩很多滑雪动作,特别过瘾。”冯洪磊开心地说,雪场就在市区内,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特别方便。
“雪场仅滑道面积就有10万平方米,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大型露天滑雪场,就是想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实现滑雪自由。”正在巡检的雪场运营经理禇琪一脸骄傲地说。
“这么大的雪场,造雪用水如何解决?”现场,记者疑惑地问。
“我们的雪从湖中来。”禇琪解释,雪场建在陶瓷公园旁,园内的瓷源湖收集地表径流和雨水,水面面积达90亩。雪场通过管道、加压泵房等,将湖水引到雪道上进行造雪。
仅靠湖水,能够保障水源供给吗?
“得益于我们参建的弯道山海绵示范片区海绵改造重点项目,瓷源湖五分之三的湖水就能满足我们目前的造雪需求。”禇琪说,除了在公园内增加透水、海绵源头减排等设施外,他们还打通陶瓷公园周边5处雨水入园通道,提升湖体的调蓄功能。
在现场记者发现,在各个雪道一侧每隔30余米,就有一根高50厘米、直径约20厘米的水管,而另一侧则是长长的沟渠。
“水管是造雪用的,沟渠则是雪融后排水用的。”禇琪说,雪季之后的融水及非雪季雪场的雨水,经过6道设施的存蓄、调节和净化,汇集到瓷源湖中,用于公园绿化、湿地生态补水等,水资源利用形成完美闭环。
雪道上,滑雪爱好者在尽情驰骋中享受着滑雪运动带来的快乐。一旁的冰雪乐园里,游客们正体验雪地毛毛虫、雪圈竞速等项目,现场尖叫声、欢笑声不断。
“有了充足的水源供给,雪场能更好地克服自然条件限制,让冰雪运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禇琪说,雪场开设了雪地摩托车、雪地香蕉船等20余种娱乐打卡项目,覆盖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目前雪场日均客流量超1000人次。
17时许,压雪车对雪道逐一进行重新压制,让滑雪爱好者可以体验到喜爱的“面条雪”。
“这几天,亚冬会又带来了一波‘冰雪热’,客流量明显增多。我们趁着晚上调度造雪车及时补雪,白天根据雪场情况随时压雪,为游客带去更好的冰雪体验。”说着,禇琪赶忙投入到车辆调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