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梁赞英 通讯员 张景生、李媛媛)“这些都是我们缝制的出口服装,用不了半个月就会到达俄罗斯。”春节刚过,曹妃甸区十农场郑庄子村宏鑫服装有限公司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批批服装正在装上集装箱车,“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月工资从最初的800元涨到了现在的4500元,一年下来我比丈夫挣得还多。”在该公司上班的郑淑艳颇为自豪。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十农场兴办了服装、陶瓷、印染等多家企业,众多年轻人跳出“稻粒经济”成为工厂工人。到九十年代末,场办企业改制,一些懂技术、有销路的服装厂员工纷纷自谋生路建起服装厂。目前,该场共有服装民营企业11家,产品85%销往国外,近千名农家女通过制作“洋服装”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60岁的郑增巧是宏鑫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她也是郑庄子村人,年轻的时候就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曾在农场场办服装厂上班,当过机修工,也干过采购员,对服装行业特别熟悉。2000年,郑增巧在本村村南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厂。多年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好政策支持下,她家服装厂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其产品90%销往日本、法国、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最远骑电动车也不过五分钟路程,中午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家里的活计也不耽误。”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庄子村人,郑淑艳和其他55名农家姐妹一起在该公司当缝纫工。在家门口上班,她们感觉很知足也很幸福。
正达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素香与郑增巧有相似经历。郑素香曾在农场一家服装厂任裁剪组长,负责裁剪和设计工作。服装厂改制后,她来到唐山一家裁剪学校学习国际、国内时装的相关知识,之后便和十几个姐妹在自家房子里做起了成品服装。“当时为了打开销路,我背着服装坐着火车到石家庄外贸公司推销。”被郑素香的精神和服装品质折服,这家外贸公司当即与她签订了常年供货订单。
有了稳定的销路,郑素香开始招兵买马,成立了正达制衣有限公司。“近年来,十农场党委不断加大对个体服装企业支持力度,在水电、服务和销售方面给予了不少帮助。”如今,正达制衣有限公司有女缝纫工近百人,产品远销俄罗斯、德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7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