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12:52:5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杨桂林:用照片记录唐山近现代陶瓷历史

题头图设计取材于刘汉宗《唐山陶瓷史画》(局部),原件为彩色长卷,现藏唐山博物馆。

唐山陶瓷历史久远,业绩辉煌。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下来的影像资料不多,犹如凤毛麟角,是为缺憾。

许多往事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和文字的描述之中了,但在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的近现代,这种缺憾不应再有。于是,有识者纷纷拿起相机、摄录机,努力记录下唐山陶瓷发展史上的辉煌瞬间。其中有一位佼佼者,坚持六十余年不辍,用手中相机记载着近现代唐山陶瓷发展的历史,矢志为唐山陶瓷留下一部影像志。他叫杨桂林,是一位集画家、摄影家、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于一身的多能专业人才。

杨桂林近照。

杨桂林先生,1943年出生于唐山东缸窑的一个陶瓷美术世家。其父是著名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杨荫斋。杨桂林从小就生活在书画堆里,周围都是从事陶瓷生产和绘画的行家里手,既接受庭训文化的熏陶,又得到唐山名家的开蒙。1960年起,他在父亲身边参加工作。1961年去河北美院(现天津美院)专修中国画。师从近现代著名画家张其翼、溥佐、孙其峰等人,专修工笔。其间,不仅临习了大量的宋元古画,且在审美意向中融入中西方现代画思想,令他的绘画作品既传承中国画的古意,又有颇具现代感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构图,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山陶瓷五老之一杨荫斋在创作中。杨桂林 摄

杨桂林先生笔下的梅兰竹菊、松柏翎毛,描绘得神韵俱佳,色调雅致,质朴清新,颇有一种光色辉映、田园牧歌式的风格。几十年间,他对张其翼、溥佐、孙其峰等恩师始终恭敬如初,并与之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经常请几位大师来唐传授技艺,切磋艺术理念,这也使他的书画作品魅力常新。

1964年初,在画界已小有名气的杨桂林被调到唐山陶瓷公司工程师室办公室新产品设计组,从事陶瓷造型与画面设计工作。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长期往返于唐山与广州,到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交流窗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进行商情调查,将唐山的陶瓷新产品推荐给外商,也将国外对陶瓷商品的需求带回来,以开发生产新的陶瓷产品,为唐山陶瓷出口成为全国创汇最多的产区作出很大的贡献。

正是在这期间,他开始拿起相机,对准唐山陶瓷行业,开启了“随手拍”的生涯。从此,唐山陶瓷业的方方面面纷纷呈现于他的镜头之下。从唐山粗瓷大缸的火热生产到民间匠人的制陶生活;从唐山陶瓷最早开始工业化生产到陶瓷工人精益求精的工作场景;从张汀、溥佐等书画界大师来唐传习陶瓷绘画技艺到唐山本土绘画大师的茁壮成长……一帧帧珍贵的画面都定格于他的胶片上,且被珍藏至今。

20世纪60年代,唐山西缸窑粗瓷厂,工人和干部正在把生产的大缸发往全国各地。杨桂林 摄

20世纪70年代,唐山陶瓷公司第一瓷厂,成型车间工人在成型车间链条生产线上认真工作。杨桂林 摄

1978年,杨桂林先生调入唐山劳动日报社,担任摄影记者工作。他边工作边学习,结交了更多摄影技艺高超的朋友,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摄影技术与理论知识。几十年来,他的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的大奖,成绩斐然。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杨桂林先生并未故步自封。他大胆创新,利用自己在绘画、摄影和陶瓷设计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以一己之力,创立了唐山方圆陶艺公司。这些年,面对市场大潮的冲击、国内外技术的发展,他坚持守住传统,力争创新,志在艺术上的升华,使自主研发的陶瓷产品跻身业界高端行列。在此期间,他又创造了很多唐山陶瓷业的第一:如第一个使用电窑烧成;成为改简易包装为专属配套包装设计的第一人;他还多次承担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陶瓷礼品设计制作。走进他的陶瓷展品陈列室,造型各异的瓷器争奇斗艳,让人享受到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桂林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仍为唐山市政府推动振兴陶瓷工业的政策而兴奋不已,他再一次翻出珍藏多年且一直在更新的唐山陶瓷业影像资料,将它们整理分类并辅以历史背景等说明。让这些辉煌的历史再次展示于社会,以期增强人们振兴唐山陶瓷的信心,并以自身的努力迎接陶瓷业的美好明天。

老照片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也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让我们品鉴、回味、思索、奋进!(王烁辉)

编辑: 王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