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12:52: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冷口关释名

冷口关,又称青陉、三卫贡道关、清水明月关。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在迁安市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交界线上。位于迁安市东北部建昌营镇境内,东邻沙河,西临唐青公路,北与青龙县肖营子镇搭界。

古称青陉,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平府志》载:“青陉,今之冷口也。”明初称三卫贡道关,是蒙古兀良哈三卫进京入贡的通道,故名三卫贡道关。因关下沙河流过,水清月明,故又名清水明月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小沮水(今沙河)“发冷溪,世谓之冷池。”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载:冷池“虽暑月,泉气如冰。”清末民初杨守敬《水经注疏》载:“今迁安县东北七十里有冷口关,盖即冷溪所发之地。”冷口关由此得名。另有一说冷口关名称来自清康熙皇帝的御赐。传说他在冬季骑驴过关口时,几次被风雪阻回,后倒骑驴才勉强通过,惊叹“好难过的冷口关啊!”据此得名。其实冷口关为明初明太祖洪武年间所建,明代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有明确记载:“冷口关,洪武年建。”

冷口关山体多为石灰岩,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关内外交通发达。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载:冷口关“距古边城里许左右,山势低平,中间阔数百丈,口内山脚横开,宽敞不下十余里,诸山如龙眠虎卧脊背,随处可登。内外道路坦夷,往来四达。……内小口二,一石门子,一白道子,皆通冷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关内三十里曰建昌营。……自建昌营而东至燕河营五十里,西至太平寨六十里。口外十五里曰挝角山,又北二十里曰黄岳山,又北二十里曰逃军山。又有擦都岭在关西北二十八里。其北十四里曰龙王庙,相近者曰奚河川、沙岭、小盐场诸处。”明代建有冷口关城,“砖城,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奇,门曰东曰南,教场在城南”。旧时在关外山神庙前的石坡上有金明昌五年(1194年)立的台头寨古碑。

冷口关为兵家必争之地。《四镇三关志》载:冷口关“通大川,平漫,各墩通单骑,冲。”《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方多事,冷口常为出入之冲,备御最切。”清雍正十三年(1753年)《畿辅通志》载:冷口“有关城,章京驻防。其东南为河流口,又东南为徐流口,有营,又东即刘家口。”河流口关为冷口东第一关口,河流口关、徐流口关、刘家口关“俱筑小城戍守”。至光绪朝,“设章京及把总驻防”。明蓟镇总兵戚继光在冷口关修边城、筑敌台、建联营,建昌营为明代的车营。明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在此通关。明嘉靖十年(1531年),三卫部长阿堆哈利赤数杀掠建昌营及喜峰口、太平寨一带,冷口关为控御要地。1922年、1924年两次直奉战争和1933年长城抗战时冷口是重要战场,1948年东北野战军五个纵队从冷口秘密入关开赴平津战场。

冷口关城址今已建成北冷口村,尚存小段城墙、南城门、敌台等遗址。村边建有村史馆,即冷口关长城抗战纪念馆。2021年7月,在村史馆前小广场上立了块碑,上书“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关纪念地”。以冷口冠名的有冷口村,后分为北冷口村和南冷口村,为迁安市建昌营镇所属村庄。通冷大(冷口—大清河)公路,从内蒙古赤峰市到河北省唐山市沿海曹妃甸的508国道亦经过此关。

(闫永增)

编辑: 王烁辉